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3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提出了不同的合成氨吸附分离流程,通过计算模型分析和比较了余热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对无回热流程、一级回热流程和二级回热流程的吸附剂用量、余热用量、回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回热流程的余热用量要明显低于无回热流程,二级回热流程的节能优势最为显著。在随余热温度升高过程中,吸附剂用量、余热用量、回热量存在1个突变点,余热温度选在突变点右侧附近,余热用量较低。与现行的冷凝分离法相比,吸附分离法不仅能有效地利用低温余热,而且其耗也明显低于冷凝分离法。  相似文献   
2.
以单层分散理论为指导,研究了氯化钙在大球硅胶上的单层分散、氨吸附及吸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于焙烧分散法,氯化钙/大球硅胶的适宜焙烧温度为500℃;对于微波分散法,适宜的微波辐射时间是20 min。焙烧样品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2~0.3 g/g,微波样品的单层分散阈值为0.3~0.4 g/g。将吸附量较大的样品进行比较,在35℃下,担载量为0.4 g/g的焙烧样品氨吸附量为0.35 g/g;担载量0.5 g/g的微波样品氨吸附量为0.41 g/g。微波样品的氨吸附量大于焙烧样品。吸附-脱附循环实验表明,2种分散法所得复合吸附剂同样具有较好的吸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氨合成气余热驱动的不同氨吸附分离流程,对各流程的操作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分析和比较了脱附温度及冷却水温度对无回热流程、一级回热流程和二级回热流程的吸附剂用量、所需的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以及回热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回热流程的余热用量要明显低于无回热流程,二级回热流程的节能效果最为显著。随脱附温度的升高,吸附剂用量、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回热量均存在一个突变点,突变点前后的变化趋势是一致的,即热合成气温度、余热用量和回热量随着脱附温度的升高而增加。脱附温度选在突变点右侧附近,余热用量较低。在相同条件下,吸附分离法的功耗显著低于冷凝分离法。由合成气余热驱动的吸附分离功耗虽然高于由低温余热驱动的吸附分离功耗,但前者利用合成气自身的余热,热量来源有充分保证,且可使脱附换热强度大大加强。  相似文献   
4.
以纳米TiO_2和Ag NO_3为添加剂,通过静电纺丝装置,成功制备了一种高性能抗菌复合纳米纤维。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能谱分析和琼脂平皿扩散法等手段对样品的形貌、纳米粒子的分布、化学态、抗菌性能等进行表征与分析。结果表明:Ag NO_3和TiO_2的质量分数都会对纤维的形貌产生影响,需选择合适的添加范围;在纤维中,醋酸纤维素中的氧原子与Ag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银纳米颗粒的存在,使纤维在可见光区出现明显的吸收峰;银纳米颗粒和TiO_2良好的协同作用使纤维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很好的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为实现服务机器人智能人性化的人机交互、用户认知障碍诊断等,视觉注意力(Visual Focus of Attention,VFOA)检测技术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研究课题。重点分析了该技术的流程及相关方法实施细节,给出了目前VFOA检测研究时使用到的数据集情况,并对视觉注意力检测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梳理。通过对当前视觉注意力检测系统优缺点的分析,指出了该技术的研究难点与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油气分离是变压器油中溶解气分析技术的一个关键环节.针对顶空脱气法进行深入研究,建立顶空脱气法的脱气模型;设计并搭建基于光声光谱气体检测方法和搅拌式顶空脱气装置的实验平台,测试相同脱气条件、不同采样量下的脱气曲线;研究顶空脱气法的脱气效率.结果表明,适当减小脱气瓶的体积,并且在气密性满足要求的情况下,适当减小顶空气室与油样体积的比,可以优化装置的脱气效率.  相似文献   
7.
为改善聚酰胺加工工艺,以十二碳二元酸、癸二胺、癸二酸、己二胺、己内酰胺为原料,通过直接熔融缩聚法制得不同二元胺配比的低熔点聚酰胺。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差示扫描量热(DSC)、热重分析(TGA)等对制得的样品进行了表征。FT-IR测试表明,低熔点聚酰胺的谱图呈现典型的聚酰胺特征峰;DSC测试表明,随着两种二元胺比例接近1:1,聚合物熔点和结晶能力明显下降;TGA测试表明,随二元胺中癸二胺比例的增加,低熔点聚酰胺的热稳定性提高;沸水萃取实验测试表明,合成的低熔点聚酰胺中单体及低聚物含量均小于0.63%,无需萃取,可以直接满足后加工的要求。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