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1篇
无线电   3篇
冶金工业   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作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教育信息化对军校教员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正确认识教育信息化的内涵,明确教员应具备哪些信息素质以及如何提高这些素质,是每一名军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采用溶胶凝胶法和共沉淀法制备了2种不同的Cu O-CeO_2-ZrO_2催化剂,并在不同的温度(400℃,500℃和600℃)下进行焙烧,利用X射线衍射(XRD)、程序升温还原(H2-TPR)技术对所制备的催化剂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催化剂的CO氧化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共沉淀法制备的Cu O-CeO_2-ZrO_2催化剂的CO氧化活性明显高于溶胶凝胶法制备的催化剂,共沉淀法制备的催化剂表面高分散Cu O的颗粒较大、活性位最多,当焙烧温度为500℃时,CO完全转化时的温度仅为90℃。  相似文献   
3.
采用沉积沉淀法制备一系列介孔MnO_x-CeO_2/γ-Al_2O_3催化剂,并进行X射线衍射、H_2程序升温还原表征。考察锰铈摩尔比、锰铈复合氧化物负载量、煅烧温度对CO转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锰铈元素摩尔比为7∶3,锰铈复合氧化物负载量为9%,催化剂煅烧温度450℃时,催化氧化CO效果最好;在160℃时CO的转化率达到94%,在180℃时CO可完全氧化。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超厚锌层热镀锌带钢的生产技术要点和难点,分析了产线速度、带钢入锌液温度、锌液成分和气刀参数对锌层厚度的影响。通过提高明火加热的空燃比至0. 85及加热炉炉温至1 250℃以上,调整带钢入锌液温度为430~450℃,控制Al含量0. 10%~0. 20%,调整气刀唇缝间隙、压力及距离等措施,可降低Fe-Zn合金层厚,得到锌层粘附性及表面质量良好的超厚锌层热镀锌产品。  相似文献   
5.
基于TOPO&DXVT的立式加工中心横梁复合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以VDBS65高速立式加工中心的横梁为例,提出了一种机床大件的复合优化设计方法.依托ANSYS软件现有的的拓扑优化(TOPOLOGICAL OPT)模块、变分优化(DESIGNXPLORER VTOPT)模块和静力分析(STATIC ANALYSIS)模块,分别对横梁进行了结构拓扑优化、尺寸优化和力学性能验证,具有一定的通用性.通过边界条件等效转化,将三维优化问题简化为二维,得到了清晰简洁的拓扑结构.通过尺寸优化在保证刚度的前提下实现轻量化设计,减重效果明显.论文的尝试对于高速移动部件的轻量化设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7.
8.
假单胞菌具有现有微生物中丰富的酶库,目前研究单一的假单胞杆菌发酵产脂肪酶的较多,而忽略了假单胞杆菌协同发酵产脂肪酶的能力。由此本研究选取假单胞菌种中具有代表性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和绿脓杆菌作为研究对象,优化假单胞杆菌的协同作用产生高活性脂肪酶的条件。通过对菌种接种比例、碳源、氮源、初始p H值、温度、表面活性剂及发酵时间等进行单因素优化和正交试验获得最适发酵条件。荧光假单胞杆菌和绿脓杆菌最佳接种比例(w∶w)为1.3∶1,最适发酵产酶条件为α-乳糖6 g/L、蛋白胨8 g/L、吐温-80 1%、CaCl_20.5 g/L、KH_2PO_46 g/L、Mn SO_40.3 g/L、Na Cl 5 g/L、接种量8%,、初始p H7.5,培养温度32℃、摇床转速150 r/min,在最适发酵条件下,该菌株最大产酶酶活能达到(33.424±0.05)U/m L。荧光假单胞杆菌和绿脓杆菌协同发酵产生的脂肪酶比单一的荧光假单胞杆菌和单一的绿脓杆菌具有较高的单位酶活性催化合成单甘酯能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热镀锌产线原料、生产工艺控制及拉矫机使用等方面的分析改进,减少了热镀锌板型缺陷的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10.
基于II型H-ARQ系统速率可变低密度校验码的设计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了一类用于II型H-ARQ系统、具有Z字形结构校验矩阵、性能优良的速率可变低密度校验码(RC-LDPC)。将渐进边增长(progressiveedgegrowth)算法推广应用到RC-LDPC码的构造中,扩大了码率动态变化范围,提高了码的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将此类RC-LDPC码应用于II型H-ARQ系统,可获得较高的吞吐量,且其校验矩阵的Z字形结构极大地降低了系统实现的复杂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