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3篇
无线电   2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王一宾    裴根生  程玉胜   《智能系统学报》2019,14(4):831-842
将正则化极限学习机或者核极限学习机理论应用到多标记分类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但目前这些算法关于损失函数添加的正则项都基于L2正则,导致模型缺乏稀疏性表达。同时,弹性网络正则化既保证模型鲁棒性且兼具模型稀疏化学习,但结合弹性网络的极限学习机如何解决多标记问题鲜有研究。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对核极限学习机添加弹性网络正则化的多标记学习算法。首先,对多标记数据特征空间使用径向基核函数映射;随后,对核极限学习机损失函数施加弹性网络正则项;最后,采用坐标下降法迭代求解输出权值以得到最终预测标记。通过对比试验和统计分析表明,提出的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相似文献   
2.
标记分布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范式,利用最大熵模型构造的专用化算法能够很好地解决某些标记多样性问题,但是计算量巨大。基于此,引入运行速度快、稳定性更高的核极限学习机模型,提出基于核极限学习机的标记分布学习算法(KELM-LDL)。首先在极限学习机算法中通过RBF核函数将特征映射到高维空间,然后对原标记空间建立KELM回归模型求得输出权值,最后通过模型计算预测未知样本的标记分布。与现有算法在各领域不同规模数据集的实验表明,实验结果均优于多个对比算法,统计假设检验进一步说明KELM-LDL算法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在多标记分类中,某个标记可能只由其自身的某些特有属性决定,这些特定属性称之为类属属性利用类属属性进行多标记分类,可以有效避免某些无用特征影响构建分类模型的性能然而类属属性算法仅从标记角度去提取重要特征,而忽略了从特征角度去提取重要标记事实上,如果能从特征角度提前关注某些标记,更容易获取这些标记的特有属性基于此,提出了一...  相似文献   
4.
目前众多的研究者通常直接将标签置信度矩阵作为先验知识直接加入到分类模型中,并没有考虑未标注先验知识对标签集质量的影响.基于此,引入非平衡参数的方法,将先验知识获得的基础置信度矩阵进行非平衡化,从而提出一种非平衡化的标签补全的核极限学习机多标签学习算法(KELM-NeLC):首先使用信息熵计算标签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标签置信度矩阵,然后利用非平衡参数方法对基础的标签置信度矩阵进行改进,构建出一个非平衡的标签补全矩阵,最后为了学习获得更加准确的标签置信度矩阵,将非平衡化的标签补全矩阵与核极限学习机进行联合学习,依此解决多标签分类问题.提出的算法在公开的多个基准多标签数据集中的实验结果表明,KELM-NeLC算法较其他对比的多标签学习算法有一定优势,使用统计假设检验进一步说明所提出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极限学习机(ELM)的多标记学习算法多使用ELM分类模式,忽略标记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为此,文中提出结合关联规则与回归核极限学习机的多标记学习算法(ML-ASRKELM).首先通过关联规则分析标记空间,提取标记之间的规则向量.然后通过提出的多标记回归核极限学习机(ML-RKELM)得出预测结果.若规则向量不为空,将规则向量与预测结果运算得出最终预测结果,否则最终结果即为ML-RKELM的预测结果.对比实验表明ML-ASRKELM与ML-RKELM性能较优,统计假设检验进一步说明文中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类属属性学习避免相同属性预测全部标记,是一种提取各标记独有属性进行分类的一种框架,在多标记学习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针对标记维度较大、标记分布密度不平衡等问题,已有的基于类属属性的多标记学习算法普遍时间消耗大、分类精度低。为提高多标记分类性能,该文提出一种基于标记密度分类间隔面的组类属属性学习(GLSFL-LDCM)方法。首先,使用余弦相似度构建标记相关性矩阵,通过谱聚类将标记分组以提取各标记组的类属属性,减少计算全部标记类属属性的时间消耗。然后,计算各标记密度以更新标记空间矩阵,将标记密度信息加入原标记中,扩大正负标记的间隔,通过标记密度分类间隔面的方法有效解决标记分布密度不平衡问题。最后,通过将组类属属性和标记密度矩阵输入极限学习机以得到最终分类模型。对比实验充分验证了该文所提算法的可行性与稳定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