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金属工艺   5篇
机械仪表   4篇
无线电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原子能技术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立方氮化硼表面硬化层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渗硼和新型的等离子体浸没式氮离子注入技术(PⅢ)对Cr12MoV钢进行复合处理,制备出了含有立方氮化硼的表面硬化层。经X光电子能谱和X射线衍射分析发现硬化层中的组织主要是立方氮化硼(c-BN)、六方氮化硼(h-BN)、FeB和Fe2B。在与单独渗硼处理的Cr12MoV钢试样进行对比时,对立方氮化硼表面硬化层进行了维氏显微硬度和滑动摩擦试验。结果表明:硬化层具有高达48GPa的高硬度和优良的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2.
用Xe离子轰击钛合金表面的Pd镀层,形成Ti—Pd表面合金。显微硬度提高43.8%。干滑动摩擦系数从0.310下降到0.181。在沸腾的1NH_2SO_4介质中平均腐蚀速率下降56倍。用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EDAX)进行腐蚀前后样品的成分分析。最后讨论了Ti—Pd合金耐腐蚀的机理,指出了离子束混合形成表面合金的优点及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3.
38CrMoAl钢等离子体源离子注入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38CrMoAl钢等离子体源氮离子注入层的氮浓度俄歇部面分布,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注入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4.
用离子束混合技术将Cr引入GCr_(15)钢基体,在其上形成富Cr合金层。通过显微硬度、摩擦系数测试和针盘磨损、磨粒磨损及滚动加滑动磨损试验,考查混层合金的机械性能;用电化学试验、接触、盐雾腐蚀试验和浸泡失重试验等考查其化学性能。实验证明,这种二次Cr混合表面合金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微观分析揭示,表面性能改善与混层中形成的氮化物、氧化物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离子束增强沉积氮化硅膜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电子束蒸发沉积硅的同时用25KeV氮离子进行轰击,在GH37合金表面合成Si3N4膜,用IR、XRS、XRD、TEM和AES-PRO对膜的组分和结构进行综合分析,表明离子束增强沉积(IBED)积成的薄膜之化学式为Si3N4,膜的主要结构是无定形态,局部区域存在少量Si3N4、Si2N4O、SiO2晶体和多晶Si。膜和基体之间存在一个大约50nm的界面混合区。  相似文献   
6.
温度对N离子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N离子注入金属表面时温度对N原子深度分布的影响,在常温-460℃范围内N离子注入到α-Fe和316L奥氏体不锈钢中的深度分布显著依赖于注入温度和基体材料,随注入温度升高,α-Fe中N深度分布形态为准Gauss形、梯形和扩散形,并发现N注入存在“盲区”注入温度,N表观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完全偏离Arrhenius方程,在316L不锈钢中、N呈扩散形分布,其表面扩散系数与注入温度的关系与Arrhenius方程较吻合,通过Auger谱线形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和TEM组织分析,认为N注入金属深度分布由离了注入混合作用、化学效应和热扩散作用中占主导地位者决定。  相似文献   
7.
Ti6A14V等离子体浸没式离子注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新型等离入体浸没式离子注入技术,对Ti6A14V合金进行氮离子注入,对注入层的成分,组织和性能的分析表明,注入层中氮浓度的分布具有类高斯分布特征,在注入层中有TiN和非态相形态,注入层的显微硬度和摩擦性能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8.
00Cr17Ni14Mo2不锈钢高温氮离子注入层的氮分布和组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在150℃~460℃范围内氮离子注入00Cr17Ni14Mo2奥氏体不锈钢后,注入层的氮分布和组织结构。结果表明,注入层的氮分布和表面组织结构依赖于注入温度。注入温度高于250℃,氮发生了明显的扩散,氮离子的表观扩散系数与温度的关系较好地满足Arrhenius方程;与低温离子注入相比,表面含氮层深度呈数量级的增加,且氮离子的保持剂量率随注入温度升高而增加。注入温度高于350℃时,含氮层的含氮  相似文献   
9.
McCafferty等曾分析过Pd、Ti及Pd-Ti合金在沸腾的1MH_2SO_4介质中的阳极极化曲线,Pd向开路电位比Ti高出约1000mV;以Pd注入Ti后其电位介于Pd、Ti之间,落在Ti的钝化区域之内,能显著地提高Ti的耐蚀性。显然,Pd/Ti比愈大,耐蚀性提高得愈多。在还原性酸中,含Pd 0.2%的Ti合金耐蚀性提高1~2个数量级,但Pd-Ti体合金的内层贵金属Pd未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以Pd~ (1-2×10~2keV,1-2×10~(16)/cm~2)注ATi,Pd的饱和原子浓度为3.5at%,耐蚀性可提高2~3个数量级。注入Pd的Ti表层中,Pd呈高斯型分布,耐蚀性随深度变化,近表面明显偏低。本工作采用离子束混合(IBM)形成Pd Ti表面合金。电子能谱剖面分析和腐蚀速率实验表明,这是一种较可取的表面改性方法。  相似文献   
10.
对离子束反应溅射沉积过程中,同时经氩离子束轰击形成的氧化锆薄膜进行了RBS,XPS,TEM及XRD的微观分析。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的形成膜体部分为标准化学计量配比的ZrO_2;形成膜由非晶和微晶构成,晶化程度与薄膜沉积用的衬底材料有关;在Al衬底上沉积膜有介稳立方相和单斜相出现;所有沉积膜表面均沾污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