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提出了二级再生氨一盐系统(系统1)的改进系统(系统2和系统3),将系统1和系统2、系统3的热力学模拟结果进行了分析比较。两种改进系统的最高操作压力都在0.2MPa以下,远低于系统1的最高操作压力。改进系统的操作性能都有显著提高,系统2的COP值升高幅度和循环倍率降低幅度都是最大,烟效率也有显著提高;系统3的COP值也有较大的提高,炯效率提高最为显著,但循环倍率反而较系统1明显升高。系统1和系统2均可在加热温度低于160℃时稳定操作,而系统3则适于加热温度高于160℃的情况。当被冷却系统需要在0℃以下的恒定温度下提供冷量时,适用系统1制冷。当物料需要在冷却水冷却后再逐渐降温至所需要的温度时,适用改进后的系统。  相似文献   
2.
杨景昌  何景连  赖国长 《化工进展》2006,25(Z1):113-118
合成氨分离普遍采用的冷凝分离法不仅能耗高,而且不利于氨合成压力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吸收法分离合成氨过程的模拟,分析了驱动热温度、冷却水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并将其(火用)耗与冷凝分离法进行了比较.吸收分离法有利于利用低温余热,并且可在较大的冷却水温度范围内稳定操作.吸收法(火用)炯耗低,还不足冷凝法的三分之二可利用低温余热代替冷凝法所需的昂贵的电能;虽然其冷却水耗量明显高于冷凝法,但其影响较小;在较低的合成压力下,吸收法的分离效果显著优于冷凝法,对该过程应用于低压合成氨系统非常有利.进行合成氨吸收分离过程的研究对开发合成氨低压合成及等压合成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合成氨分离普遍采用的冷凝分离法不仅能耗高,而且不利于氨合成压力大幅度降低。通过对吸收法分离合成氨过程的模拟,分析了驱动热温度、冷却水温度等条件的影响,并将其火用耗与冷凝分离法进行了比较。吸收分离法有利于利用低温余热,并且可在较大的冷却水温度范围内稳定操作;吸收法分离合成氨的火用耗低,不足冷凝法的三分之二;可利用低温余热代替冷凝法所需的昂贵的电能;虽然其冷却水耗量明显高于冷凝分离法,但其影响较小。在较低的合成压力下,吸收法的分离效果显著优于冷凝法,该过程应用于低压合成氨系统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4.
在较高的热源温度下,吸收制冷系统需采用双效再生流程提高制冷性能系数COP,从而却使只用氨作为制冷剂的系统再生操作压力大幅度增高.为克服这种缺陷,提出了一种新的吸收制冷系统,分别以水-溴化锂和氨-硝酸锂作为二个系统的工质,将二系统耦合组成双制冷温度双工质系统.对该系统的操作性能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分析讨论了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和蒸发器2蒸发温度对系统操作性能的影响及系统适宜的操作条件.该系统操作稳定,在较宽的操作条件下,COP可以稳定在1.10以上,与类似条件下只用水-溴化锂作为工质的系统相当,但相应的制冷温度可低至-13℃以下,是一种很有开发应用前景的吸收制冷系统.  相似文献   
5.
为克服在较高温度的热源下只用氨作为制冷剂时采用二级再生流程系统操作压力高的弊病,提出了一种新的吸收制冷系统.将水-溴化锂和氨-硝酸锂二系统耦合,在后者所组成的系统2中设置二个不同蒸发温度的蒸发器.对该系统的操作性能进行了热力学模拟,分析讨论了热源温度、冷却水温度和低温蒸发温度的影响及系统适宜的操作条件.在较高的热源温度和较宽的操作条件下,系统操作性能稳定,其制冷性能系数COP可以稳定在0.95以上,稍低于类似条件下只用水-溴化锂作为工质的二级再生系统,但相应的制冷温度分别为1℃和-5℃,是一种很有实用价值的吸收制冷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中国石油企业内部适应海外市场的技能型人才数量的缺乏和素质的参差不齐已明显成为阻碍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进程的瓶颈。本文从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市场中的定位开始,分析了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上的独特优势,并从国际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师资建设、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以期对石油石化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国际化技能型人才实践中提出有益见解。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考报名人数的持续减少,生源质量下降,计划缺口越来越多,成为大部分石化类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高职院校的招生、就业和办学思路几个方面入手,提出了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