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金属工艺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通过直接氯化法,制备高纯无水InCl3,得到实验最佳反应温度为600 ℃。以热力学平衡计算为理论依据,用吉布斯自由能函数和平衡分压对体系中的反应方向和限度进行数据分析,确定不同温度下反应得到的理论产物,并通过分子动力模拟计算,进一步揭示体系中反应温度和反应机理的关系。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65 ℃以下时,In与Cl2反应生成In2Cl6后再分解为InCl3和其他副产物,在反应温度为665 ℃以上时,可直接得到主要产物InCl3;而实验结果与理论计算存在的65 ℃误差,说明反应过程中平衡状态与非平衡状态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
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基于荧光素-罗丹明B的双Schiff碱(RBFH)化合物,并实现了其在水相体系中对Fe~(3+)的紫外识别。利用紫外光谱研究了探针RBFH对阳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表明:在V(DMF):V(HEPES)=9:1体系中,探针RBFH的两个紫外吸收峰的强度均随Fe~(3+)浓度的增加而增强,且识别行为不受其他常见金属离子的干扰。化合物RBFH与Fe~(3+)的络合比为1:1。实际水样的检测表明,水样中Fe~(3+)的紫外回收率在94%~103%之间,准确度和精密度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降低电锌与铝阴极间的结合力,提高剥锌效率,研究锌电积过程中锌成核以及结合力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溶胶-硬脂酸封闭法对铝阴极表面进行处理,通过电子扫描显微镜观查铝阴极表面形貌及锌电积初期成核情况,采用万能试验机测试锌铝间结合力,同时结合电沉积实验考察封闭铝板对电流效率的影响。结果封闭铝板表面微孔被封闭,整体光滑平整。与普通铝板相比,其成核率较低,以晶核的长大为主。结合强度呈现出"中心高、四周低"的规律,且结合力随着电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封闭铝板局部结合强度峰值自5.64 kg/cm~2增加到6.34 kg/cm~2,相较普通板结合强度降低了30%左右,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剥锌难度。封闭铝板电流效率的平稳性也优于普通铝板。结论采用溶胶-硬脂酸封闭法来降低铝阴极与锌间结合力,降低剥锌难度和提高脱锌效率,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合成并表征了一种基于荧光素-罗丹明B的Cu~(2+)离子比色探针L。在体积比为9∶1的甲醇(MeOH)和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pH=7.4)体系中,Cu~(2+)的加入使主体化合物L溶液颜色由浅粉色变为亮粉色,实现主体化合物L对Cu~(2+)的裸眼识别。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主体化合物L对Cu~(2+)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且对EDTA具有良好的接力识别性能。主体化合物L与Cu~(2+)的络合常数为Ka=1.08×10~(-6) mol/L,检测限为2.33×10~(-7) mol/L,低于WHO规定的饮用水中Cu~(2+)的最大含量(20μmol/L)。此外,主体化合物L可通过滤纸染色定性检测Cu~(2+);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实际水样中Cu~(2+)浓度的定量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