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低温箱箱体动态负荷计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温箱箱体动态负荷计算对低温箱设计和性能优化有重要意义:一般计算方法将箱体传热简化为等截面积有限大平板的一维导热,虽然计算简单,但所建的数学模型与箱体结构的真实情况有较大差距,导致计算误差偏大。本文根据箱体结构合理划分计算单元,根据能量守恒原理建立单元体的热平衡方程,在此基础上计算出箱体的动态负荷。采用上述两种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低温箱在某低温试验工艺下动态负荷,并对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计算出的箱体动态负荷与箱体动态传热的真实情况吻合,且要大于一般方法的计算值,故根据一般方法的计算值设计制冷系统,制冷量将偏小。因此,本文方法较一般方法更为客观地反映了真实情况,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房间空调器气流组织的评价方法.该方法采用三个指标:修正后的空气分布特性指标(ADPI)和能量利用系数指标(EUC)、新提出的快速降温效果指标(FCEI).基于气流组织仿真结果,采用该评价方法对落地式房间空调器不同叶片倾角下的气流组织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得出最佳的气流组织形式和对应的叶片倾角.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室外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素,并分析了现有室外人体热舒适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能更全面合理地反映室外热舒适机理的新评价模型:"热生理-适应"模型。这一新评价模型的建立将为准确评价及预测不同室外环境下人体的热舒适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徐瑛  陈志刚  刘蔚巍 《制冷》2006,25(4):49-52
采用非稳定传热计算法分别计算了南北向和东西向,以及夕发朝至运行时硬座空调客车的动态负荷。计算结果表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铁路空调客车在运行时空调负荷变化较大,在不同区间运行的铁路客车,其空调动态负荷的最大值不尽相同。因此,不能仅依据TB1951—87来确定空调机组制冷量,而应根据客车运行区间的最大动态负荷设计空调机组;同时,若能根据客车动态负荷变化趋势,实现客车空调机组的变频调节和自动控制,可达到提高客车舒适度和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转轮除湿复合式空调系统能耗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瑞  刘蔚巍 《流体机械》2005,33(12):69-72
建立了转轮除湿复合式空调系统能耗的数学模型,并对其能耗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除湿能耗是影响总能耗的重要因素,采用新风先除湿再与回风混合的方式、室内排风作再生空气均可减小除湿能耗,降低总能耗;与传统空调系统相比,转轮除湿复合式空调系统具有较大的节能潜力,湿负荷越大,其优越性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以某一低温实验装置为例,建立其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数学模型,对动态负荷进行计算。研究表明,非稳态传热计算方法计算出的动态负荷符合围护结构非稳态传热的实际情况,可为制冷装置制冷量的确定、性能优化及节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空调客车车内计算参数的优化与节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PMV—PPD指标,分析了K25型软卧客车的车内空调计算参数——空气温度和湿度对热舒适性的影响,并通过计算软卧客车的负荷和制冷量分析了温、湿度对空调能耗的影响。最后指出:优化车厢内空调计算参数,对铁路客车空调的节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9.
采用非稳定传热计算法分别计算了南北向和东西向,以及夕发朝至运行时硬座空调客车的动态负荷。计算结果表明,受外界环境的影响,铁路空调客车在运行时空调负荷变化较大,在不同区间运行的铁路客车,其空调动态负荷的最大值不尽相同。因此认为,不能仅依据TB1951—87《客车空调设计参数》来确定空调机组制冷量,而应根据客车运行区间的最大动态负荷设计空调机组;若能根据客车动态负荷变化趋势,实现客车空调机组的变频调节和自动控制,可达到提高客车舒适度和节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人体热舒适的定义和环境影响因素:空气温度、空气速度、相对湿度和平均辐射温度。分析了气流组织与人体热舒适的关系。以下送风空调为例,阐述了此种空调方式的气流组织形式及其对人体热舒适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