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1篇
无线电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02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在GH3039合金表面制备了连续、致密的YSZ-Al_2O_3(YSZ为8wt%Y_2O_3部分稳定的ZrO_2)复合涂层。以GH3039基体和Al_2O_3涂层作为对比,通过1000℃、100 h的等温氧化实验和循环氧化实验研究了YSZ-Al_2O_3复合涂层对GH3039合金基体高温氧化行为的影响。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能谱仪(EDS)分析涂层氧化产物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及相组成。结果表明,YSZ-Al_2O_3复合涂层具有良好的高温抗氧化性能和抗剥落性能,1000℃等温氧化仅增重0.5 mg·cm~(-2),1000℃循环氧化没有出现明显的剥落;YSZ-Al_2O_3复合涂层氧化产物表面仅出现少量Cr_2O_3;过渡涂层YSZ有效缓解了Al_2O_3涂层和GH3039基体因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产生的剥落。进一步通过抑制NiCr_2O_4的形成,提高了YSZ-Al_2O_3复合涂层的抗剥落性能。  相似文献   
2.
提高BP网络训练速度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由于误差函数的高维复杂性,BP网络在目前的应用中存在训练速度慢、甚至导致网络系统瘫痪的问题,针对训练中的归一化问题、隐层节点数的选取、样本数目的增减法、整体学习率的确定及训练算法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植绒工艺条件下尼龙66纤维/6061铝合金复合板的植绒性能与隔声性能,首先,采用静电植绒工艺将6061铝合金板与尼龙66纤维复合,制成隔音复合板;然后,研究了植绒时间、植绒电压、极板间距以及胶黏剂涂覆量等工艺参数对植绒面密度和植绒纤维耐磨性能的影响;最后,利用混响室-消声室法研究了尼龙66纤维/6061铝合金复合板在不同入射声频下和不同纤维结构参数时的隔声性能。结果表明:在0~40s植绒时间范围内,随着植绒时间的延长,植绒面密度持续增大,而后保持不变;同时,在0~90kV电压范围内,随着电压的增加,植绒面密度连续增大,而后因极板间距不同植绒面密度增大或减小;植绒纤维的耐磨性能随胶黏剂涂覆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当涂覆量超过155g/m2后会产生气泡;当植绒时间为40s、植绒电压为90kV、极板间距为11.5cm且胶黏剂涂覆量为155g/m2时,尼龙66纤维/6061铝合金复合板的性能最好。该复合板具有较高的中高频隔声性能,隔声量在500~1 600Hz频率范围内满足6dB/倍频程规律;在2 000Hz后出现吻合效应。提高植绒面密度以及减小尼龙66纤维直径均可增大该尼龙66纤维/6061铝合金复合板的隔声量。研究结论可为建筑用新型隔音复合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采用静电植绒技术制备尼龙66纤维-Q235钢复合板, 并研究了不同黏结剂涂覆量对植绒牢度的影响, 通过SEM观察分析绒毛层的形貌, 并通过传递函数法测量200~6 300 Hz频率范围内复合板的吸声性能, 分析植绒电压、植绒时间、极板间距和纤维形态结构对吸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植绒牢度随黏结剂涂覆量的增大而增大, 在不产生气泡的前提下, 100 g/m2为最佳涂覆量;吸声性能随植绒电压的增加而提高, 但增幅逐渐减小, 最终趋于稳定;植绒时间对吸声性能的影响趋势同植绒电压相似;吸声性能随极板间距的增大而降低, 开始下降缓慢, 随后逐渐加快, 其最优植绒参数为植绒电压90 kV、植绒时间40 s、极板间距10 cm;纤维形态结构也对尼龙66纤维-Q235钢复合板的吸声性能有明显影响, 减小纤维长度和纤维直径均可提高复合板的吸声系数, 最佳纤维形态结构参数为长度0.9 mm、直径20 μm。   相似文献   
5.
6.
PFC汉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斌  姚一波 《信息技术》2002,(12):44-46
在简单介绍PFC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过创建中间扩展层类库,进而汉化中间扩展层来提供汉化的,可重用的PFC类库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医疗诊断系统专家知识的表达与获取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姚一波  王纪亮 《信息技术》2002,(2):31-32,34
医疗诊断领域是信息处理技术一个前景十分广阔的应用领域。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内外投入巨大的力量对医疗诊断专家系统进行研究与开发,但由于大多数研究只是注重于总结某些专家的经验建立专家系统,把知识的表达和规则推理作为核心,把人的认知过程简单化、机械化,忽略了医疗诊断过程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实际能为医生所接受并投入临床使用的为数极少^[1][2]。与此同时,神经网络理论的发展为智能医疗诊断系统提供了一条新的有效途径^[3]。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