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7篇
化学工业   19篇
一般工业技术   4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6年   1篇
  195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颗粒流体系统的流域特性及其混沌行为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应用混沌动力学方法研究了颗粒流体系统的流域特性以及流域之间的过渡,从奇异吸引子图及波动频率、平均绝对偏差(AAD)、Kolmogorov熵(K)和相关维数(D)等动力学参数的角度出发,论证了系统随气速增大依次出现颗粒控制的固定床(Particle-Dominating,PD)、颗粒流体协调的流化床(Particle-Fluid-Compromising,PFC)和流体控制的稀相输送(Fluid-Dominating,FD)等不同流域,讨论了流域之间的过渡。  相似文献   
2.
采用毛细显微摄像技术,对乳状液膜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微观研究并分析了稳定性对液膜分离效率的影响.实验中将含重金属离子Cr(Ⅵ)的工业废水作为外水相,采用TBp-Span80-煤油体系作为油膜相,NaOH溶液作为内水相,制备了单个W1/O/W2型双重乳液颗粒系统,通过显微镜直观、实时地观察不同组成的双重乳液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此乳状液膜体系对废水中的Cr(Ⅵ)进行了去除实验,将实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通过研究pH值、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内水相组成等对乳状液膜稳定性和Cr(Ⅵ)提取率的影响,阐明了液膜稳定性与液膜法去除Cr(Ⅵ)的分离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实验结果表明,在选择条件下,经过一次性处理10 min后,Cr(Ⅵ)的提取率可达99.3%以上,残余质量浓度降至0.5 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3.
采用毛细显微摄像技术,对乳状液膜系统的稳定性进行了微观研究并分析了稳定性对液膜分离效率的影响. 实验中将含重金属离子Cr(VI)的工业废水作为外水相,采用TBP-Span80-煤油体系作为油膜相,NaOH溶液作为内水相,制备了单个W1/O/W2型双重乳液颗粒系统,通过显微镜直观、实时地观察不同组成的双重乳液系统的稳定性,同时采用此乳状液膜体系对废水中的Cr(VI)进行了去除实验,将实验与机理研究相结合,通过研究pH值、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内水相组成等对乳状液膜稳定性和Cr(VI)提取率的影响,阐明了液膜稳定性与液膜法去除Cr(VI)的分离效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实验结果表明,在选择条件下,经过一次性处理10 min后,Cr(VI)的提取率可达99.3%以上,残余质量浓度降至0.5 mg/L,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4.
以NiSO_4·6H_2O为镍源,Co(NO_3)_2·6H_2O为钴源,氨水为沉淀剂,利用二级微撞击流反应器(MISR)制备镍钴氧(Ni-Co-O)复合材料;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及孔隙度分析仪、电池测试系统等对复合材料的形貌、比表面积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利用二级MISR制备的Ni-Co-O复合材料粒径约为50 nm,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电流密度为1 A/g时进行循环充放电,最高比电容值达到2 700 F/g左右,循环500次比电容值基本无衰减。  相似文献   
5.
空心多孔纳米载体负载药物的药量分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药物活性成分负载于空心多孔纳米载体材料上时,既可分布在载体的孔道和空腔内部,即内部载药(DI,Drug Inside),也可存在于载体的外部表面区域,即外部载药(DO,Drug Outside).了解DI与DO的分布情况,对于进一步改善载药技术,研究和控制药物剂型的缓释性能,提高药物的利用率等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今提出采用热重分析和溶出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先由热重分析测出载体的整体载药量,再根据内部载药(DI)和外部载药(DO)不同的溶出特性,即外部载药可全部快速释放而内部载药是在外部载药溶解后才缓慢溶出,来确定外部载药(DO)量,并最终确定DI/DO值.此外还探讨了载药分子和载药方式对DI/DO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分子药物能更快进入纳米空心载体的内腔,具有更高的DI/DO值,因此根据载体选择药物或根据药物设计载体是制备药物控释剂的一个要素;与直接浸渍工艺相比,超临界包埋法可得到较大的整体载药量,且DI/DO值更大,缓释性能好,但操作成本也比较大,因此权衡性能指标和经济因素来选择载药方法也是制备控释剂所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
聚烯烃催化剂载体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综述了近年来聚烯烃茂金属催化剂载体的研究进展,包括新型载体的研制、结构特点及以此载体负载茂金属对聚合产物性能的影响。人工合成的具有空心结构SiO2团粒载体,可望作为一种新型催化剂载体,不仅可以应用于传统催化剂的Ziegler-Natta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还可以应用于后茂金属催化剂以及非茂金属催化剂等聚烯烃催化剂,替代国外进口载体,实现硅胶作为聚烯烃催化剂载体的国产化。  相似文献   
7.
在常温下,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TEOS),针状纳米碳酸钙为新颖的无机模板剂,在氨水的催化作用下,通过溶胶-凝胶法形成CaCO3/SiO2的核壳结构;随后通过煅烧、酸溶以获得管状的二氧化硅空心结构.以此材料为载体,银氨溶液为银前驱体,采用先浸渍,后热处理的方法实现了银的较好负载.  相似文献   
8.
采用空气氧化法,以硫酸亚铁和磷酸为铁源和磷源,制备FePO4.2H2O,并在空气气氛下热处理后得到不含结晶水的FePO4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元素含量分析等对合成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反应原料中铁、磷元素物质的量比为1∶2,反应温度为80℃时,产物为纯FePO4.2H2O,520℃热处理后为FePO4,其他条件下所得产物均含有杂质;聚乙二醇的加入有效抑制了颗粒晶体的长大,改善了颗粒的团聚程度,得到分散均匀的类球形颗粒。  相似文献   
9.
通过简单的工艺条件和步骤制备S iO2包覆C aCO3的核壳结构纳米复合粒子,采用硅烷偶联剂对其和纳米S iO2实心粒子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并用处理后的两种粒子分别对聚丙烯进行填充改性,然后比较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纳米S iO2/C aCO3复合粒子填充改性聚丙烯,可同时达到增强、增韧的目的,而且对材料力学性能的改性效果与纳米S iO2实心粒子的改性效果相近。  相似文献   
10.
通过考察范德华力和静电作用力两个主要因素,建立了一个用以计算双重乳液内、外水相间相互作用能的数学模型.利用此模型,首先计算分析了无吸附层和存在单吸附层时相互作用能的变化趋势,并重点考察了存在两个不同吸附层时此相互作用能的变化.发现在一定的静电作用条件下,随着两个界面间的间距(D)不同,内外水相间的相互作用也有所不同:(1)当D较大时,如果油相的Hamaker常数(AM-M)介于内、外水相的Hamaker常数(AP-P和AC-C)之间,则内外水相间的相互作用始终为微弱的排斥力;否则为微弱的吸引力.(2)当D很小时,如果AM-M介于内、外两个吸附层的Hamaker常数(AA1-A1和AA2-A2)之间,则内外水相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为较强的排斥力,有利于系统的稳定;否则为吸引力,不利于系统的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