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3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8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宏观检验、化学成分分析、金相检验、工艺分析以及炉数统计等手段对EA4T车轴钢中存在斑点状偏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斑点状偏析为合金成分正偏析,原料粒度、模温、钢液过热度以及钢锭锥度等冶炼参数不合理是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2.
对早期失效的H13钢材进行了金相分析。结果表明:H13钢中大尺寸夹杂物数量多,夹杂物评级达不到要求,影响了H13钢材的使用性能。采用优化精炼炉渣成分的方法来控制钢中夹杂物数量和尺寸。使用优化的精炼炉渣后,在真空处理结束时测得钢液中T[S]、T[O]含量分别为5×10-4%和1.29×10-3%;夹杂物级别明显降低,钢中大尺寸夹杂物的数量和尺寸都有显著下降,大大提高了钢材的冶金性能。  相似文献   
3.
钢中主要杂质元素的特性及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炼钢过程中,常将炼钢原料中大量的杂质元素带入钢液中,其中部分最终残留在钢中成为残余元素,对钢材性能产生有害影响,成为造成钢材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文中分析了钢中常见的杂质元素及残余元素的来源和分类,对国内外钢铁产品的杂质残余元素进行了比较,总结了残余元素对钢使用性能及加工工艺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对贵钢一炼钢厂2010年1~6月份模铸钢锭裂纹缺陷及冒口部位收缩突出,严重影响钢锭质量的问题,利用钢液结晶凝固的普遍原理优化模铸生产工艺参数,并在改进固体保护渣成分、性能的基础上得以完全解决。  相似文献   
5.
吕迺冰  马跃  刘珂  王勇  孙齐松  杨接明 《钢铁》2020,55(7):58-64
 为降低大尺寸MnS夹杂物引起的车轴磁粉探伤不合格率,利用第二相析出理论以及铸锭凝固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计算分析了车轴钢铸锭中MnS生成、长大、熟化规律。计算结果显示,MnS形核核心尺寸与熟化过程尺寸增加均为纳米级,凝固过程MnS的长大决定凝固完成时MnS粒子直径,理论计算得到车轴钢铸锭竖直中心线上冒口、中心、底部位置对应的MnS长大后尺寸分别为156.35、107.37和94.96 μm,中心处MnS尺寸为连铸工艺条件下的2倍,与实际检测结果相符。钢锭凝固过程缓慢是MnS易于长大的直接原因,显著区别于连铸过程。在现有工艺条件下,为控制车轴钢模铸钢MnS尺寸,关键在于降低钢液硫质量分数以及控制硫偏析。控制车轴成品中MnS夹杂物不超过1.5级,需降低钢液中w([S])至0.004 3%以下。  相似文献   
6.
杨接明 《特钢技术》2000,8(2):29-32
本文阐述了EAF+LF冶炼易切削钢45S20的工艺过程,分析了本工艺的难点,硫分配比Is及钢液硫反应速度的规律,解决了易切削钢S含量不易控制的难题。  相似文献   
7.
通过金相、扫描电镜及能谱等检测手段,对中空钢22CrNi3Mo连铸坯断面非金属夹杂物的尺寸、数量、分布、形貌以及成分等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夹杂物主要集中在边部;距内弧1/4处夹杂物有聚集现象.夹杂物主要为硫化锰,其次为复合脱氧产物铝硅酸盐,以及球状铝酸盐或含镁铝硅酸盐.  相似文献   
8.
H13钢是应用广泛的热作模具钢品种,我国H13模具钢性能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等向性能差距尤为明显。分析了影响H13钢凝固组织的主要因素,介绍了化学成分优化的方向和细化其组织的主要手段,讨论了变质处理、电脉冲、流变铸造等新工艺在控制凝固组织中的机理。同时探讨了H13钢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目前.模具钢市场需求的主要是扁钢等模具块,不再用原来的圆棒。因此,首钢贵钢金龙锻造厂为了迎合市场需求重新对产品进行了定位,把扁块模具块锻造工艺的研究作为企业研究的重点,本文将针对SGH20模具块的锻造工艺进行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
EA4T车轴钢(/%:0.22~0.29C、0.15~0.40Si、0.50~0.80Mn、≤0.020P、≤0.015S、0.90~1.20Cr、0.15~0.30Mo、≤0.06V)采用30 t EBT电弧炉40 t LF/VD-5 t铸锭工艺生产,并经8 MN油压机锻成300 mm x300mm钢坯,锻造比≥9。结果表明,EA4T钢[O]为(12-15)×10-6,[H]为(1.2~1.6)×10-6,经900~920℃淬火,600~650℃回火后,抗拉强度Rm721745 N/mm2,屈服强度Reh463~470 N/mm2,伸长率A5 19.0%~19.5%,纵向冲击功53~73 J,横向冲击功36~41 J,组织为贝氏体一回火马氏体,107循环疲劳极限为350 N/m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