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3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2篇
建筑科学   1篇
轻工业   50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6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探究微波降解EGCG方法制备EGC的效果,以EGC得率最大化为目标,探究微波降解的最佳工艺参数,并建立反映各参数间关系的二次多元方程模型。方法 本研究采用EGCG溶液为原料,运用微波加热降解EGCG制备EGC,通过梯度设置EGCG浓度、微波时长、微波强度三个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实验、响应面分析及最佳工艺组合验证实验,优化确定EGCG微波降解制备EGC的最佳工艺参数。结果 综合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分析,得到的最佳微波降解参数为:EGCG浓度5mg/ml、微波时长3.5min、微波强度为400W,且利用响应面法建立了EGC得率(Y)与EGCG浓度(A)、微波时长(B)、微波强度(C)的二次多元方程模型:Y=59.52+8.38*A+5.38*B+3.53*C-4.04*AB+6.92*AC-9.19*BC-9.99A2+0.0786*B2-15.36*C2,模型中,EGC得率最高可达62.08%。对最佳微波降解工艺参数进行验证实验,EGC得率为63.40%,与模型预测值接近。结论 运用微波降解EGCG制备EGC具有操作简单,可行性高的优势,且EGC得率稳定性高。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硅树脂在合成及固化过程中所用催化剂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茯苓水溶性糖的提取得率为考察指标,先后通过酶法辅助提取的单因子实验、正交实验及验证实验研究了β-葡聚糖酶对茯苓水溶性糖的辅助提取效果,优化筛选了最优技术参数。结果表明,β-葡聚糖酶辅助提取茯苓水溶性多糖的最佳工艺技术为:酶用量6.5%(酶/脱脂茯苓粉干重)、反应温度55℃、时间90min、pH5.5。在该参数条件下,茯苓水溶性糖的得率为13.31%,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4.
以碧香早夏秋季一芽二叶为原料,在萎凋、揉捻、发酵等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将箱式热风、锅炒、链式热风、平板式热风和微波5种干燥方式的不同组合分别应用于毛火初干与足火复干工艺中,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个方面探讨了不同干燥工艺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箱式热风初干及复干工艺加工的对照茶样相比,采用120 ℃链式热风初干和120 ℃锅炒复干工艺的红茶品质较好,汤色红橙亮,香气甜香带花香,滋味较醇爽;茶黄素、茶红素、水浸出物、可溶性糖、简单儿茶素、酯型儿茶素和总儿茶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茶多酚、咖啡碱质量分数以及酯型儿茶素/总儿茶素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醇类香气物质相对质量分数增加9.68%,同时增加了苯甲醇(苹果香)、7-甲基-3-亚甲基-6-辛-1-醇(花香)、异香叶醇(玫瑰香)、植物醇(花香)、2,6,6-三甲基-1-环己烯-1-乙醛(木香、玫瑰香)、2-(5-甲基-5-乙烯基四氢呋喃-2-基)丙-2-基碳酸乙酯和水杨酸甲酯(薄荷香味)等香气成分,而顺-α,α-5-三甲基-5-乙烯基四氢化呋喃-2-甲醇(带樟脑气息)、辛烯醛(略带刺鼻)、壬酸(腐臭味)等不良香气成分减少。由此提示链式热风毛火初干和炒锅足火复干相结合的干燥工艺技术有利于红茶品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以茶树品种‘碧香早’夏季一芽二叶为原料,在传统红茶加工工艺基础上,将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工艺引入红茶加工的干燥工艺中,从感官品质、滋味品质成分和香气品质成分3 方面探讨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处理对红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工艺加工的红茶相比,毛火初干后闷堆3 h,能显著提高红茶品质,滋味醇爽,汤色红橙明亮,甜香显露;茶样中茶黄素质量分数显著增加(P<0.05),由0.41%增加到0.62%;醇类香气物质总相对含量由52.25%上升到57.33%,酮类香气物质增加了具有果香的1,3,7-三甲基-3,7-二氢-1H-嘌呤-2,6-二酮、4-[2,2,6-三甲基-7-氧杂二环[4.1.0]庚-1-基]-3-丁烯-2-酮和6-甲基-5-庚烯-2-酮。由此提示毛火初干后的闷堆工艺技术在提高红茶品质的生产实践中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通过对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4周龄SD雄性大鼠进行28 d不同剂量L-茶氨酸\[100,300,500 mg/(kg·d) \]干预试验,考察抗性淀粉与L-茶氨酸组合营养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结果:在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中、高剂量组L-茶氨酸能显著增加大鼠体重,提高回肠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回肠丙二醛(MDA)含量;各剂量组均能显著增加回肠白介素-4(IL-4)、白介素-10(IL-10)的表达量,抑制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量,提高免疫球蛋白A(IgA)的表达水平,同时能增加各小肠肠段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提高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普雷沃菌属9(Prevotella_9)、布劳特氏菌属(Blautia)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肠道有害菌幽门螺杆菌属(Helicobacter)和副萨特氏菌属(Parasutterella)占比(P<0.05),其中,中剂量L-茶氨酸\[300 mg/(kg·d) \]效果最佳。结论:抗性淀粉饮食模式下L-茶氨酸对大鼠肠道免疫功能具有提高抗氧化能力、平衡促炎/抗炎因子、升高Glu与Gln含量、改善肠道菌群结构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膜技术分离七叶参皂甙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以七叶参为材料,研究了微滤澄清、超滤除大分子、纳滤分离、纳滤浓缩等膜技术在分离七叶参皂甙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0.2μm微滤膜在40℃条件下微滤经粗滤后的七叶参浸提液,且在微滤滤液达到浸提液重的80%时加入与原料等重的透析水透析残渣可作为微滤澄清的技术参数;选用截留分子量为10000Da的超滤膜能有效去除色素等大分子物质;利用截留分子量为2500Da或3500Da的纳滤膜分离七叶参皂甙,可制得纯度为42%以上的七叶参皂甙产品,且3500Da纳滤膜比2500Da纳滤膜的得率要高,但干粉中皂甙纯度略低;选用500D的纳滤膜在32℃左右、操作压力为1.8MPa的条件下浓缩七叶参皂甙不仅浓缩效率高,而且可进一步提高产品纯度。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开发利用茶渣中的多糖类物质,以绿茶水提之后的茶渣为原料,以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考察指标,在优化筛选辐照降解、碱降解、酸降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基础上,探讨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效果。结果表明,辐照降解在辐照吸收量为1 200kGy的降解效果最佳,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4.13%;碱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0.05mol/L氢氧化钠于90℃下降解1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2.08%;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9%硝酸于100℃下降解2h,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0.57%;辐照预处理+碱降解+酸降解的最佳工艺组合为先将茶渣进行1 000kGy剂量的辐照降解,然后采用最佳碱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再采用最佳酸降解工艺组合进行降解,水溶性还原糖得率为13.18%,说明1 000kGy辐照预处理+最佳碱降解+最佳酸降解的组合工艺是利用绿茶渣制备水溶性还原糖的最优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9.
以五倍子为原料,单宁酶酶制剂为酶源,研究酶解温度、酶浓度、酶促反应时间以及酶促反应体系pH对单宁酶降解五倍子制备没食子酸得率的影响,再通过响应曲面法优化单宁酶降解五倍子制备没食子酸的工艺参数。结果表明,对没食子酸得率影响较大的因素依次为酶浓度、酶促反应时间、酶促反应体系pH以及酶解温度,最优工艺技术参数为酶浓度16.26 U/g,酶促反应时间5.88h,酶促反应体系pH 5.78,酶解温度40.70℃。在该参数条件下,没食子酸的得率为59.32%。  相似文献   
10.
王蓉  王彬  李敏  覃丽  肖文军 《食品与机械》2023,39(2):207-213
目的:探究适宜口感下的红茶冲泡上限及其技术参数。方法:以一芽二叶红茶为原料,将感官审评方法制备的茶汤梯度稀释并由50名志愿者品饮,在确定适宜口感浓度的基础上,以适宜口感下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为考察指标,优化筛选红茶每次品饮冲泡的技术参数以及适宜口感下的冲泡次数。结果:红茶茶汤中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分别为1.40,0.04,0.60 mg/mL时,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第1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V)1∶100 (g/mL)、82℃纯水冲泡4.5 min,第2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V)1∶50 (g/mL)、86.0℃纯水冲泡3.5 min,两次所得的茶汤均具有适宜的品饮口感并达到适宜口感的水浸出物、茶黄素、茶红素质量浓度;但第3次冲泡采用茶水比(m∶V)1∶50 (g/mL)、97.3℃纯水冲泡6.4 min后,所得茶汤口感过淡,同时水浸出物、茶黄素也未能达到适宜口感下的质量浓度要求。结论:适宜口感下的红茶品饮冲泡以冲泡2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