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6篇
金属工艺   7篇
机械仪表   1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交流阻抗(EIS)、线性极化、动电位极化和失重法,研究了炔氧甲基季胺盐对N80在常温CO2饱和的3%NaCl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和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空白溶液中N80的累计失重在4m/s以后急剧增大,即介质的临界流速为4~5m/s.动态下炔氧甲基季胺盐存在与静态下相同的浓度极值现象,流速低于5m/s时缓蚀剂的极值浓度与静态时相同,都为150mg/L,而流速高于5m/s后极值浓度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2.
油气井缓蚀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介绍了油气井缓蚀剂的研究进展情况,叙述了缓蚀剂 的作用机理及分子结构对缓蚀性能的影响,对几种普遍认为缓蚀效果较好的缓蚀剂类型作了重点阐述,并提出了几个目前研究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含H2S天然气在生产和集输过程中都可能发生元素硫沉积,引起井筒、地面集输管线堵塞,危害巨大,是含硫气藏生产过程中必须解决的关键难题之一。本文介绍了酸性气田的元素硫来源,元素硫沉积的影响因素,沉积机理,预测模型,并指出向井口或管线注入溶硫剂是当今解决硫堵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潮湿或含水汽的元素硫与金属直接接触可能导致设备发生灾难性的腐蚀问题,腐蚀机理复杂。本文还总结了元素硫腐蚀控制技术及沉积治理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社会各行业对电力系统的供电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电力企业需要不断优化配电网,从而为社会输送安全、可靠的电力资源,文章在配电自动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配电网无功电压优化运行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5.
超临界CO2输送管道的腐蚀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碳捕集与封存(Carbon Capture and Storage,简称CCS)技术是极具潜力的一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沿技术,已受到国际科技和产业界的密切关注,其中CO2运输管道的内腐蚀问题可能成为制约碳封存技术发展及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强调了CCS技术对于碳减排的重要性,研究碳钢在超临界CO2运输环境中的腐蚀规律和机理以及CO2输送过程中的超临界CO2的性质显得十分重要。阐述了碳捕集与封存技术(CCS)中超临界CO2输输送管道的腐蚀与油气系统的CO2输腐蚀的本质区别,对输送过程中超临界CO2腐蚀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对腐蚀控制研究动态进行了回顾。  相似文献   
6.
基于管内气液两相流动理论,对集气管道内流速、液相体积分数、壁面剪切力及湍动能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埋地集气管道内,水平段底部及弯头外侧区域有液相聚集,存在腐蚀风险;弯头外侧区域的湍动能和壁面剪切力较大,加速流体传质,对腐蚀促进作用较大,存在腐蚀与冲刷共同作用,面临穿孔风险较大。地面以上集气管道内,闸阀后第一个弯头外侧存在腐蚀与冲刷共同作用;闸阀前第一个弯头、闸阀后第二个和第三个弯头,液相容易聚集在弯头内侧,诱发腐蚀。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天然气输送工业湿气管线顶部腐蚀的典型案例、顶部腐蚀的影响因素、腐蚀控制方法及研究动态进行综合回顾,介绍了国内外顶部腐蚀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国内顶部腐蚀研究较少的原因,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超高内压100 MPa下,利用Solidworks以及Workbench对所设计的复合管封堵头密封结构进行静力学分析以及气密性分析。通过理论建模仿真的方式,对所设计的复合管密封结构进行校核分析、材料选型以及结构优化;探讨基体为HDPE的复合管在超高压作用下,管端封堵头密封结构理论可行性,以及实现密封需满足的材料、结构等条件。结果表明,在超高内压100 MPa的情况下,内径100 mm厚度11 mm的HDPE基体复合管,运用改良后的封堵头结构以及选定的材料,理论上能够实现密封。且材料静力学安全系数可保证在3~5,密封性安全系数可保证在2~4。  相似文献   
9.
油气田水力压裂施工时,高速注入的压裂液会对套管内壁产生一定冲蚀损伤,其中井筒造斜弯肘的冲蚀问题尤为严重。基于欧拉-拉格朗日多相流模型方法,采用RNG k-ε湍流模型和改进的冲蚀模型对水力压裂过程中套管内的携砂压裂液多相流动及冲蚀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套管内部流场分布规律和压裂参数对套管冲蚀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套管内各位置颗粒浓度分布基本一致;从井口向井下压力逐渐降低,在弯肘处压力明显降低,压裂液流速接近峰值30 m/s;在竖直井与水平井相连接入弯处45°前位置出现了冲蚀破坏危险点,冲蚀速率出现峰值。水力压裂过程中套管壁面平均冲蚀速率随平均砂比、压裂液排量及压裂砂平均粒径的增大而增大,对套管壁面冲蚀影响最为关键参数是平均砂比,其次是颗粒粒径和排量,而压裂压力影响最小。在此基础上,从井眼轨迹和套管设计、压裂工艺参数设置等方面提出了降低压裂过程套管冲刷磨损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压裂施工参数对活动弯头冲蚀的影响,厘清不同工况条件下活动弯头冲蚀行为及冲蚀速率的演化趋势。 方法使用CFD软件建立通径为69.85 mm的双弯弧活动弯头模型,结合压裂实际工况,分别针对不同安装角度、支撑剂质量流量、压裂液流速及黏度条件下活动弯头冲蚀行为进行仿真计算。 结果不同工况条件下弯头最大冲蚀速率均出现在第二弯弧外拱侧出口处。在其他参数相同的条件下,活动弯头最大冲蚀速率在安装角度75°时出现极小值;支撑剂质量流量在4.2~25.2 kg/s 范围内,最大冲蚀速率呈线性增大,当支撑剂质量流量达到 33.6 kg/s 后,由于“屏蔽效应”导致冲蚀速率增速较略有降低;冲蚀速率随着压裂液流速增大呈近似指数型增长趋势;压裂液黏度在 10~40 mPa·s 范围内时,活动弯头最大冲蚀速率较为平稳,随着黏度逐渐增大,最大冲蚀速率也随之增大,并在 120 mPa·s 后趋于平稳。 结论研究结果与现场实际基本符合,可为压裂现场活动弯头布局及施工参数优化提供有效参考。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