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2篇
电工技术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本征碳纳米管、空位缺陷碳纳米管和Fe掺杂空位缺陷碳纳米管对SO_2分子的吸附性能。对几何结构、吸附能、电荷转移及电荷密度的分析结果显示,空位缺陷碳纳米管对SO_2分子的吸附作用稍强于本征碳纳米管,但与SO_2分子仍未形成化学吸附;掺杂Fe原子后,空位缺陷碳纳米管与SO_2分子间的吸附距离变小,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增加,二者间形成化学吸附,且碳纳米管对SO_2分子S原子端的吸附效果优于O原子端。能带和态密度分析发现,掺杂Fe原子提高了碳纳米管的费米能级,使带隙变窄,电导率增大;Fe原子与SO_2分子的态密度在费米能级处有明显的提升且二者发生强烈耦合,增强了碳纳米管与SO_2分子间的吸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特殊历史数据段挖掘的切换Hammerstein模型辨识方法。特殊数据段是指处于稳定状态和稳定斜坡响应的数据段。首先,根据稳态数据采用随机抽样一致算法辨识静态非线性子系统。其次,根据稳定的斜坡响应数据利用密度峰值聚类算法辨识切换Hammerstein模型线性动态子系统的结构和相应的操作区间。最后,根据操作区间划分历史数据集,采用最小二乘算法辨识切换的多个线性动态子系统的模型参数。数值仿真和实验案例结果表明,与标准Hammerstein辨识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可以实现不同工作点切换的多个线性动态子模型的结构辨识及操作区间划分,降低了模型结构未知时切换动态子系统对模型参数辨识的影响,提高了切换Hammerstein模型的辨识精度。  相似文献   
3.
利用透射电镜中的电子柬对银(Ag)前驱体进行辐照,制备纳米Ag颗粒,分析结果表明,用化学还原法制得的Ag粒子的尺寸较大,约500nm,呈现多足结构的团聚状态,以化学还原法制得的Ag粒子作为前驱体,用电子柬辐照可得直径为2—50nm、外形圆形的纳米Ag颗粒,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4.
某航空发动机分解过程中发现中介轴承外套圈轴向断裂,从轴承的损伤特征、断口分析、加工及装配精度分析等方面进行研究,确定了外套圈的失效性质,并对其失效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预防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5.
下高川盆地为扬子地块和秦岭造山带结合处的特殊构造单元,其构造演化与相邻的构造单元存在明显差异,晚泥盆世尤为突出。为全面理解下高川盆地的构造演化,重点研究了下高川盆地上泥盆统铁矿梁组砂岩的沉积物源。以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分析重矿物组成,进而进行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和LA-MC-ICP-MS锆石U-Pb定年。砂岩样品的闪锌矿、白钛石、钛铁矿重矿物组合说明其物源为岩浆岩。电气石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铁矿梁组石英砂岩主要来自于变质板岩和变质砂岩,少量为贫锂花岗岩类、伟晶岩和细晶岩。砂岩锆石U Pb年龄谱分析表明,铁矿梁组砂岩的主要物源来自425~530 Ma的天水和丹凤花岗岩、佛坪片麻岩、清水英安岩,以及578~982 Ma的柞水(黑沟)碱性花岗岩、天水和西峡的花岗质片麻岩、丹凤和卢氏的花岗岩。另外,1 015~1 551 Ma的佛坪黑云母斜长片麻岩,1 658~1 957 Ma的太白和宝鸡花岗岩、佛坪片麻岩,2 329~2 502 Ma的丹凤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和2 625~3 147 Ma的商南太古宙结晶基底岩石均经历多次搬运,为扬子北缘下高川盆地提供次要物源。综合区域资料,晚泥盆世的物源大致来自北部,同时古地理格局表现为天水、丹凤、清水、西峡等地区岩体隆升剥蚀,成为物源区,而在华北古陆与扬子北缘下高川盆地之间可能存在多个较小古陆,如佛坪也属于物源区。  相似文献   
6.
为充分利用芝麻渣蛋白,提高其附加值,该研究选用中性蛋白酶、碱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水解从芝麻渣中提取的芝麻蛋白,以蛋白质水解度为指标,筛选出最佳蛋白酶组合.结果表明,相比单酶水解,双酶复合水解芝麻蛋白的效果更好,其中木瓜蛋白酶与风味蛋白酶的组合水解效果最好.单因素试验得到芝麻蛋白最佳水解条件:温度50℃、pH...  相似文献   
7.
研究本征碳纳米管、单空位缺陷碳纳米管、Mn掺杂碳纳米管和Mn掺杂单空位缺陷碳纳米管对NH3分子的吸附效果。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对各个模型的吸附能、吸附距离、电荷转移量、电子密度等的分析后发现:单空位缺陷有利于提高碳纳米管对NH3分子的吸附效果,但碳纳米管未能与NH3分子形成化学吸附;掺杂Mn原子能大大提高单空位缺陷碳纳米管与NH3间的吸附能和电荷转移量,同时减小其吸附距离,说明Mn原子掺杂的单空位缺陷碳纳米管能够对NH3分子产生化学吸附。Mn原子掺杂单空位缺陷碳纳米管作为NH3气敏材料值得后续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了三氯甲烷(CHCl3)分子在负载Pdn(n=1—3)原子/团簇的石墨烯表面的吸附行为。研究表明,CHCl3分子与本征石墨烯(PG)之间仅为物理吸附,而采用Pd原子/团簇对本征石墨烯进行修饰,可以提高CHCl3分子与石墨烯之间的吸附性能,使得CHCl3分子与负载Pdn(n=1—3)的石墨烯(PG-Pdn(n=1—3))之间形成稳定的化学吸附。在PG-Pdn(n=1—3)三种吸附体系中,吸附能计算表明Pd3团簇修饰的石墨烯基底对CHCl3分子的吸附效果最好,电荷转移分析表明CHCl3分子向PG-Pd3转移了大量电荷,电荷密度计算证实CHCl3分子与PG-Pd3之间形成了稳定的化学吸附。CHCl3分子吸附在PG-Pd3<...  相似文献   
9.
贾晓彤  吴桐  党琪 《现代化工》2023,(6):231-237
使用Aspen Plus构建红橡木与高密度聚乙烯(HDPE)共热解耦合提质系统模型,基于质量、元素平衡以及现有实验数据,以热解提质油产量、品质和系统能量效率为导向优化热解温度条件,并使用GREET软件对整个流程进行全生命周期评价(LCA),研究副产物利用方式对系统碳排放的影响,旨在为生物油制备技术的工程实践和碳减排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在525~675℃热解温度范围内,610℃时系统兼具最高能量效率(38.39%)和提质油产量(44.77%),为最优温度条件。对于副产物利用方式,当采用焦炭碳捕集,轻质气体重整制氢按照系统能量分配方式利用时系统环境效益最优。通过优化副产物利用和供能方式,得到碳排放最低的热解工况为525℃,此时每生产1 MJ提质油仅排放63.43 g CO2 eq,较传统化石燃料降低了30.51%。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