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66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电工技术   41篇
综合类   66篇
化学工业   58篇
金属工艺   140篇
机械仪表   36篇
建筑科学   28篇
矿业工程   16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53篇
水利工程   31篇
石油天然气   10篇
武器工业   4篇
无线电   16篇
一般工业技术   105篇
冶金工业   65篇
原子能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2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8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48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RTU操作系统的实时扩充和改造,包括实时优先级调度、内存锁定、异步系统陷入、连续文件、核心抢占以及多处理机编程。说明了进程调度策略对系统实时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核心抢占对于提高系统实时性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对AB5型LaxMm1-x(NiMnSiAlFe)49(x=0,0.45,0.75,1.00,摩尔分数)贮氢合金进行了快淬处理,研究了La含量及快淬工艺对合金微观结构及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a含量的增加对铸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没有明显影响,但使快淬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下降,且快淬处理能显著提高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当La替代量从0增加到1.00时,经300次充放循环后,铸态合金的容量保持率(Rh)从59.2%增加到59.8%;16 m/s淬速快淬态合金的容量保持率从83.9%下降到65.0%.对于x=0.45的合金,当淬速从0(铸态被定义为淬速等于0)增加到28 m/s时,容量保持率从59.8%增加到75.8%.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快淬工艺对无钴AB5型LaxMm1-x(NiMnSiAlFe)4.9(x=0,0.45,0.75,1.0)合金微观结构及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快淬处理显著改善合金的成分均匀性,使晶粒细化,并显著提高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当淬速从0m/s增加到28 m/s时,经300次充放循环后,x=0.45合金的容量衰减率D从0.28 mAh/g·c-1(c代表一次循环)下降到0.13mAh/g·c-1;x=1.0合金的容量衰减率D从0.3mAh/g·c-1下降到0.14mAh/g·c-1.  相似文献   
4.
Fe替代Co对AB5型贮氢合金循环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铸造及快淬的方法制备了稀土基AB5型Mm(NiMnSiAl)4.3Co0.6-xFex(x=0,0.1,0.2,0.3,0.4,0.5,0.6)贮氢合金,用XRD。TEM及SEM观测了铸态及快淬态的微观结构,测试了合金在铸态及快淬态下的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研究了Fe替代Co对铸态及快淬态贮氢合金微观结构及循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替代Co对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相结构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产生显著影响。Fe替代Co能不同程度地改善铸态及快淬态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但对快淬态合金循环寿命的改善更加显著,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Fe替代Co使快淬态合金的微观组织显著细化。  相似文献   
5.
用双水解法合成了SO24-/SnO2-SiO2固体超强酸催化剂。采用FTIR、TG-DTA和XRD技术研究了SO24-/SnO2-SiO2的结构,其测试结果表明:SO42-/SnO2-SiO2的结构与其催化活性存在很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一种新的方法来研究文化传播,结合动力学和复杂网络的知识对文化在不同结构社区中的传播做了数值仿真和分析。发现文化的传播速度在随机结构,BA结构,小世界结构和规则结构的社区中依次减慢,且核心人物对BA结构社区中的文化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钎焊及钛基钎焊料的发展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钎焊及钛基钎焊料的发展及其应用。对钎焊的特点及钎焊料应具备的性能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论述。对不同状态钎焊料的性能特点进行了全面的比较,特别是对在航天、航空领域广泛应用的非晶钛基钎焊料进行了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La0.7Mg0.3Ni2.55-xCo0.45Alx(x=0~0.4)贮氢合金的循环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La-Mg-Ni系贮氢合金的循环稳定性,以Al部分替代Ni,采铸造及快淬工艺制备了La0.7Mg0.3Ni2.55-xCo0.45Alx(x=0,0.1,0.2,0.3,0.4)电极合金,研究了Al替代量及快淬工艺对合金微观结构及电化学循环稳定性的影响。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铸态及快淬态合金具有多相结构,包括(La,Mg)Ni3相、LaNi5相和一定量的LaNi2相;Al替代使铸态合金中LaNi2相的量显著增加,但对快淬态合金中LaNi2相的相丰度影响不显著。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随Al替代量的增加,合金的循环寿命大幅度提高;快淬处理可以提高合金的循环寿命,但随Al替代量的增加,淬速对循环寿命的影响减小。  相似文献   
9.
铸态Mm(NiCoMnAl)5.1Bx贮氢合金电化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B含量对铸态非化学计量比贮氢使合金Mm(NiCoMnAl)5.1Bx的相结构及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加B合金中除了CaCu5相以外还含有一定量的第二相MmCo4B,且随着B元素含量的增加而增加;B的加入有利于提高合金的活化性能和高倍率放电性能,合金的循环寿命亦有所提高,但不利于合金的放电容量和放电电压性能。  相似文献   
10.
The nanocrystalline and amorphous Mg2Ni-type Mg2Ni1?x Co x (x = 0, 0.1, 0.2, 0.3, 0.4) alloys were synthesized by melt quenching technology. The structures of the as-cast and quenched alloys were characterized by XRD, SEM and HRTEM. The gaseous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of the alloys was measured using an automatically controlled Sieverts apparatus. The alloy electrodes were charged and discharged with a constant current density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of the alloys. 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substitution of Co for Ni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hases MgCo2 and Mg instead of altering the major phase Mg2Ni. No amorphous phase is detected in the as-quenched Cofree alloy, however, a certain amount of amorphous phase is clearly found in the as-quenched alloys substituted by Co. Furthermore, both the rapid quenching and the Co substitu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gaseous and electrochemical hydrogen storage kinetics of the alloys, for which the notable increase of the hydrogen diffusion coefficient (D) along with the limiting current density (I L ) and the obvious decline of the 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generated by both the Co substitution and the rapid quenching are basically responsi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