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矿业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2022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Cr掺杂BaTiO3陶瓷片.X射线衍射显示Cr掺杂BaTiO3依然为四方相钙钛矿结构.差热分析显示,Cr掺杂BaTiO3的居里温度及相变潜热均比纯净BaTiO3 的同类参量略低.将所得BaTi0.99Cr0.01O3-δ陶瓷片与Tb1-xDyxFe2-y粘结成磁电双层及三层复合结构材料.研究了双层Tb1-xDyxFe2-y-BaTi0.99Cr0.01O3-δ和三层Tb1-xDyxFe2-y-BaTi0.99Cr0.01O3-δ-Tb1-xDyxFe2-y复合材料的磁电效应.在28 kA/m 的磁场下,两者的横向ME电压系数均达其峰值,为732.5和2753mV/A.该两数值分别是采用BaTiO3制备的同类双层及三层复合结构的同类数值的1.54及1.56倍.由于掺杂钛酸钡不含铅、锆等有害物质,因此采用掺杂BaTiO3替代锆钛酸铅做为“绿色”压电材料制备磁电效应器件具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高剑森  刘健 《红外技术》2022,44(8):798-803
在蓝宝石基底上外延生长了多层结构氮化镓光阴极薄膜材料并进行表面光电压测试;对比分析了掺杂类型、厚度和掺杂方式对氮化镓材料表面光电压的影响,确定了多层结构氮化镓材料表面光电压产生机理;借助亚带隙激光辅助,针对均匀掺杂和δ-掺杂氮化镓(GaN)光电阴极薄膜材料进行了表面光电压测试;实验数据表明,相较于均匀掺杂,δ-掺杂可以获得更好生长质量,但也提高了在能级(Ev+0.65)eV~(Ev+1.07)eV范围的缺陷态密度。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高磁导MnZn铁氧体在等静压力下的压磁导效应、以及相应器件中不依赖于趋肤效应的压阻抗效应.在几个兆帕的压力下同时观测到其巨大的压磁导效应及压阻抗效应.当频率低于1kHz时,随信号频率的增大,上述压磁导效应及压阻抗效应会分别经历一个最大值.对于磁导率介于5000~15000范围内的MnZn铁氧体,在6MPa的压力下,压阻抗效应均可超过60%.分析显示,上述压力效应是由于外部压力导致铁氧体内应力改变,以致磁化状态改变所致.  相似文献   
4.
铁氧体器件中的磁阻抗效应及其在电流监控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主要研究了带有探测线圈的镍锌铁氧体器件在磁场中的行为.当在探测线圈加有交流信号时,可同时在此器件中观察到较大的磁致变电感及磁阻抗效应.该类磁致变电感及磁阻抗效应随信号频率的提高而加强,并在100kHz左右达到峰值(68.2%).在此基础上,设计并研制了一个利用该磁阻抗效应的电流监测装置.实验结果显示,该装置灵敏,高效.当被监测电流小于2A时,其磁场灵敏度可达5V/A.改变偏置磁场后,对更大的被监测电流亦可达到同样的灵敏度,可方便的用于输电监测和控制领域.  相似文献   
5.
王帆  傅小明  高剑森 《硅酸盐通报》2014,33(6):1535-1538
以分析纯的仲钼酸铵为钼源,分析纯的硝酸为沉淀剂,在酸性反应体系中通过水热法成功地合成了径向尺寸小于500 nm的MoO3亚微米带.利用X射线衍射(XRD)、热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光的吸收光谱仪(UV-VIS)对试样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热法体系中不同反应温度下合成试样的物相都是MoO3,随着水热反应温度的升高,合成MoO3的长径比增加.同时,UV-VIS分析可得,随着水热法合成MoO3长径比的增大,获得的MoO3的光吸收能力逐渐是增加的.因此,MoO3长径比的增加是有利于它们光吸收能力的增强.特别是MoO3亚微米带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电感线圈的分布电容对电感、电阻抗、品质因数等电学测量的影响,提出了修正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  相似文献   
7.
采用脉冲激光烧蚀法,以多晶3C-SiC陶瓷片为靶材,制备了悬浮于去离子水中的非晶SiC纳米颗粒.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谱(PL)等测试手段对其形貌、结构和光学性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纳米颗粒由大量的非晶SiC构成,粒径在8~9 nm,光学带隙为3.28 eV;样品表现出较强的光致发光,发光峰位于415 nm处,这主要是由于量子限制效应造成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