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冶金工业   1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钢1号高炉于1997年5月25日开炉,经过充分准备和精心操作,设备运行良好,炉况稳定顺行,开炉后15天日产达到8116t,利用系数达2.01t(m^3.d)。在开炉的第一个月内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创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2.
刘振均  金觉森 《炼铁》1997,16(6):21-23
经过烘炉,装料和料面测量等准备工作后,宝钢1号高炉第二代炉役于1997年5月25日顺利开炉。开炉后,高炉炉况顺利稳定,第15天(6月9日)日产量达8116t,高炉利用系数达2.01,开炉后第一个月高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创宝钢高炉历次开炉先进水平。  相似文献   
3.
朱仁良  刘振均 《炼铁》1997,16(5):5-8
荷兰霍戈文高炉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煤比保持在180 ̄200kg/t,今年以来煤比又进一步提高到210kg/t,霍戈文高炉能保持这么高的煤比生产,除了喷煤工艺及设备先进合理外,关键还在于先进的生产操作技术,诸如:合理的煤气流分布;加强炉顶布料,降低渣比,高富氧(富氧率为6% ̄8%),低风速(鼓风速度控制在190 ̄200m/s);开发实用的数学模型,指导高炉操作。  相似文献   
4.
根据大喷煤高炉的实际情况,进行热力学计算并分析了高炉铁水[Si]还原的机理。同时,根据现场统计数据,论证了对低硅冶炼影响的条件;并得到了高炉大喷煤及其相关技术的采用有利于冶炼低硅生铁的证据。  相似文献   
5.
对宝钢热风炉富氧烧炉技术进行了总结.通过在热风炉助燃空气中混合一定量的氧气,以提高助燃空气的氧浓度,可以提高热风炉热效率,并在热风炉只用低热值燃料的情况下,得到较高的风温.  相似文献   
6.
宝钢2号高炉炉缸破损调查及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宝钢2号高炉停炉后,对炉缸破损情况进行了宏观调查和微观的分析,发现在铁口夹角之间的碳砖侵蚀最为严重,碳砖热面普遍存在脆裂带,炉缸内不同区域的化学成分有较大差异。2号高炉长寿主要原因是炉缸整体良好的导热性能和有凝铁层的保护。而导致炉缸破损的主要原因是热应力作用和铁水对碳砖的侵蚀。  相似文献   
7.
宝钢1#高炉炉况操作功能综合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宝钢1#高炉大修后过程控制计算机信息量大、运行速度快的特点,在过程计算机上开发了适用于炼铁新技术发展的炉况操作功能,它包手鼓风有计算、休风减矿比计算,炉热热量计算和炉况综合显示等4个方面,为1#高炉提高喷煤比和利用系数、稳定炉况出出了成绩。  相似文献   
8.
宝钢1号高炉近几年采用低硅冶炼技术使铁水含硅量一直控制在0.26%-0.35%的较低水平,结合宝钢1号高炉生产操作指标,分析了高炉产量,燃料条件以及冶炼特点对低硅冶炼的影响,为高炉冶炼进一步降低铁水含硅量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炉提高TRT发电实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刘振均  李海波 《钢铁》2005,40(8):11-14
通过分析TRT透平机出力与高炉有效容积比、高炉炉顶压力、温度、高压阀组的控制参数、静叶的开度、VS喉口的压差等因素对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回收透平发电的影响,找出了TRT能稳定和高发电量的参数。分析探讨了干式除尘和湿式除尘高炉煤气发电的特点,因温度高,干式TRT比湿式TRT发电量可增加30%~40%。结合宝钢高炉的实际情况,宝钢的TRT透平机出力与高炉有效容积比为4.0~4.3,通过调节高压阀组的控制参数和静叶开度,使输入给TRT透平机的压力和流量稳定,实现TRT满负荷和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0.
邱光君  刘振均  胡中杰 《钢铁》2005,40(11):75-79
宝钢在高炉建设时根据产生灰尘和烟尘源的大小,设置一定能力的通风除尘设施;在烟气产生量最大的炉前作业区域铁口前设置一次除尘设施,在区域上方设置二次除尘设施。强调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除尘点进行动态风量分配调整,针对宝钢多年来除尘设备使用和管理的问题,提出了较详细的改进意见。目前宝钢高炉出铁场、原料焦矿槽环境降尘年平均小于3 mg/m3,远低于10 mg/m3的国家环保标准;高炉分厂环境降尘量平均小于13 t/(月.k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