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冶金工业   1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Ca-RE复合处理工艺,是将微量Si—Ca合金粒连续加入中心注管漏斗内,对浇注钢流进行钙处理;同时采用钢锭模内吊挂稀土棒的加入方法.使钢液在模内上升过程的石墨渣保护下,又连续均匀地进行稀土处理。此工艺不仅减少氧对稀土金属的氧化损失.有利于稀土的微合金化作用;还能发挥钙和稀土元素对非金属夹杂物的复合变质作用,其形态控制比单用RE处理更加完善,使钢的疲劳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方仲华 《特殊钢》1990,11(4):10-16
Ca—Xt复合处理工艺,是先利用微量元素Si—Ca合金粒连续均匀地加入浇钢漏斗内,对浇注钢流进行脱氧处理,再在钢锭模内吊挂加入微量稀土金属处理。比在钢锭模内单用稀土处理进一步减少了氧对稀土金属的氧化损失,有利于稀土在钢中的微合金化作用。同时发挥了钙和稀土元素共同变质处理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的效果,使杂夹物形态控制更加彻底,为提高钢的性能,特别为提高疲劳性能有益。  相似文献   
4.
方仲华 《钢铁》1989,24(4):58-62,34
电、平炉冶炼不同硫含量的55SiMnVB汽车弹簧钢,经Ca-RE复合处理控制非金属夹杂物形态,都能明显提高单片弹簧的疲劳寿命。并且发现平炉钢中硫含量较高、其处理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研究了不同稀土含量对工厂冶炼的40MnB、25MnTiB、20钢过载疲劳寿命和疲劳极限的影响。稀土含量0.02%时,过载疲劳寿命可成倍增加,含量再多,疲劳寿命改善不明显。含稀土0.02%时,疲劳极限无甚变化,含量再多,稍有降低,变化趋势与疲劳寿命相似。扫描电镜对疲劳断口的检验表明,疲劳裂纹源在夹杂处形成,裂纹扩展与夹杂物的数量有关,含稀土0.02%时,疲劳断口上夹杂物较少。定量金相显微镜检验表明,含稀土0.02%时夹杂物最少。稀土对钢的净化作用是提高过载疲劳寿命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一、前言世界各国沿用高碳铬轴承钢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我国铬资源较少,主要依靠进口,在六十年代,利用自己的资源试制成功GSiMnVRE、GMnMoVRE、GSiMnMoVRE等许多无铬轴承钢。稀土元素明显提高了这些无铬轴承钢的塑性、韧性、耐磨性和抗接触疲劳能力,使轴承试验寿命超过  相似文献   
7.
钢锭模内采用石墨渣保护浇注、吊挂稀土金属棒的加入方法,是根据稀土元素的化学活性,科学地将稀土金属加入到没有炼钢炉渣、没有耐火材料、没有空气供氧的钢液中。完全避免了水口结瘤、汤道堵塞现象;能显著降低钢中氨含量,消除低倍稀土夹杂物孔洞缺陷;稳定提高稀土回收率达65~85%;钢中稀土分布比较均匀;可使钢中长条状的硫化锰夹杂物转变为20微米以下的细小球状稀土夹杂物。这一加入方法,能稳定稀土在钢中的优良作用。  相似文献   
8.
用旋转弯曲疲劳试验机试验了不同稀土含量对几种结构钢疲劳性能的作用。用扫描电镜检验了疲劳源和疲劳裂纹的扩展,定量金相和金相鉴定研究了钢中夹杂物。试验表明,钢中含少量稀土(0.02%),RE/S=1时,夹杂物球化不完全,仍有少量条状夹杂物,但夹杂物总量最少,钢的过载疲劳寿命提高一倍以上,疲劳极限提高不明显。稀土含量增加,夹杂物完全球化,但夹杂物尺寸增大,数量增加,疲劳性能下降。稀土提高疲劳性能主要是由于净化作用,而不是由于变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钢锭模内用石墨渣保护浇注、吊挂稀土金属棒的加入方法,是根据稀土元素的化学活性,将稀土金属加入到没有炼钢炉渣、没有耐火材料、没有空气供氧的钢液中,完全避免了水口结瘤、汤道堵塞事故,并能显著降低钢中氧含量,消除低倍稀土夹杂物孔洞缺陷;提高稀土回收率达65~85%。钢中稀土分布比较均匀;可使钢中长条状的硫化锰夹杂物转变为20μm以下的细小球状稀土夹杂物。这一加入方法能稳定稀土在钢中的优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转炉——电炉混合炼钢在世界各国研究的较少,此次试验因条件限制所以某些必要数据,收集的还不够完善。不过由试验结果看出:酸性转炉与电炉进行混合炼钢,其所得合金钢的质量,完全能达到电炉钢的水平。按此次试验的混合比例:电炉钢生产率可提高140%,车间成本平均降低18.27%,钢中含氮量比电炉钢低0.002-0.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