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化学工业   1篇
冶金工业   8篇
  202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定义了间接节能以后,根据文献介绍的MFE和PFE的概念和表达式,对一个地方骨干企业的10种中间和最终产品作了MFE和PFE的计算,并由计算结果探讨了该企业的间接节能潜力及其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用线性规划的方法结合高炉炼铁理论建立的多目标伉化模型,综合考虑了炼铁生产的产量、能耗及成本三个目标的最优或较优。约束条件的充分性及真实性使模型的运行为实际生产所接受。模型软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能在一般的IBM-PC,XT、AT、286、386及其兼容机上运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钢铁生产过程的高温、多工序这两个特点决定了其余能资源的特性。工序多,从而累积的余能资源量大,同时又多属高、中温的余热。也就是说,钢铁工业余能资源量大、质高。有效地利用这些余能是钢铁工业  相似文献   
4.
就一座高炉而言,降低其燃料比,会给炼铁厂带来好的效益。而就一个联合企业而言,高炉煤气是后续工序的二次能源,高炉还具有对煤炭能源的转换功能,其生产的煤气可用来代替天燃气和石油等一次能源,高炉燃料比降低,产生煤气的质和量都要降低,因而就存在着一个企业经济燃料比问题。本文是利用能源模型计算一个钢铁联合企业的最佳用能方案,确定企业的经济燃料比。本能源横型也适用于其它的钢铁企业,对钢铁工业的节约能源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关于乳化油的节油效果其说不一;降低污染的效果在国内也缺乏充分的数据.本试验就上述两方面及燃烧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工业炉燃乳化油可实现n=1.02~1.05的低过剩氧燃烧,从而节油约3.4~10%.若不控制n值,可能事得其反.降低烟尘和NOx的效果是明显的,前者可达60%,后者可达40%.比较燃重油与燃乳化油的烟尘结构表明,前者多为残碳型,后者多似气相析出型的细烟尘.这一结果与我们已做过的单一油滴燃烧试验的结果是一致的.文中还从两个角度说明了乳化油的燃烧机理.实验表明,用机械搅拌法制备的重油的乳化油在粒度和稳定性等方面可以满足生产和试验要求.  相似文献   
6.
炉衬内壁黑度对火焰炉热工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慧  袁方 《冶金能源》1995,14(4):29-31,57
分析了在以辐射传热为主的高温火焰炉中高辐射率炉衬的节能机理及其对炉子燃料消耗量、炉体散热量两个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建立一连续加热炉数学模型对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炼铁生产增产节焦统计模型的研究,总结了一套较先进的回归分析技术。实践证明,这套技术对实际生产数据处理及统计模型的建立具有较大的优越性,通用性强,可在各有关领域应用。本文讨论了应用该套技术得到的一些炼铁生产增产节焦的统计模型,模型经理论计算及生产数据检验,证明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对指导生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冶金工厂内有大量的余能,有效地利用这些余能是冶金工业节能的主要途径之一。由于我国冶金能耗水平比一些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可利用的余能潜力比国外还  相似文献   
9.
海洋油气田的高效、安全开采是践行国家深海战略、探索未来战略能源的必要手段。在深海低温、高压环境下运行的多相混输管道的堵塞已成为能源行业安全生产和流动保障的棘手问题,而天然气水合物的快速形成是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诱因。明晰油水体系水合物浆液的堵塞机理,开发设计绿色、环保的低剂量水合物抑制剂,掌握浆液的流动特征,将为深水油田多相混输管道的流动保障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为此,本文从水合物堵塞过程、化学法防治以及水合物浆液的流动特性等方面总结概括了油水体系水合物浆液的流动保障研究进展。油水体系水合物堵塞主要由水合物的生长、聚集、管壁黏附和着床沉积造成,文章提出:应量化水合物生长、聚集、管壁黏附和着床沉积等因素对流动阻力和管道堵塞的影响,建立科学的工业管道水合物堵塞风险评估理论体系;借助微观尺度实验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厘清不同类型的动力学抑制剂(KHIs)抑制机理和防聚剂(AAs)防聚机理;将实验探索、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解耦颗粒微观行为与流场宏观物理参数间的关系,定量表征浆液流变性和流动阻力。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