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7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2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3篇
能源动力   9篇
轻工业   11篇
水利工程   77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2篇
原子能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流域洪峰流量计算一直是无资料水文计算的难题。由于北京山区小流域下垫面条件随着山区发展发生了剧烈变化,其暴雨洪水计算方法亟待修正与提高。在野外调研、洪水调查和推理公式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运用实测暴雨径流数据修正推理公式的设计净雨,并利用2012年"7·21"特大暴雨后48条小流域的洪水调查数据得到新拟合公式。选取北京改进推理公式、"铁一院公式"、分区经验公式和修正后改进推理公式进行比较7个区县的7条典型小流域设计洪峰流量的计算结果,认为随着小流域暴雨径流观测数据的积累,提出修正推理公式的方法是可以逐步提高推理公式在北京山区应用的可靠性和适应性。  相似文献   
2.
黄河源玛曲河段河型沿程变化及其原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源玛曲河段是一段特殊的冲积平原河道,接连出现了网状河型、分汊河型、弯曲河型和辫状河型,在270km的流程里,冲积河型发生了4次河型沿程变化.通过遥感图像和野外调查相结合,描述玛曲河段河型多样性和河道的基本特征,分析河型沿程变化的原因.玛曲河段的冲积河道主要发生4次河型变化,即网状型-分汊型、网状型-弯曲型、弯曲型-辫状型和辫状型-弯曲型.网状型-分汊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泥沙淤积形成沙洲和植被发育.网状型-弯曲型变化的原因是地形限制、河床比降由大变小、河岸物质组成沿程变细.弯曲型-辫状型变化的原因是白河入汇、河床比降变大.辫状型-弯曲型变化的主原因是下游峡谷段河床下切和黑河入汇.  相似文献   
3.
黄河源区滨河草甸对弯曲河流河道演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黄河源区弯曲河流的6个河段进行水流特征和边岸植被特征等方面的野外调查研究,分析了河岸植被对弯曲河流河床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①黄河源区弯曲河流普遍发育于山地草甸和高寒草甸分布区,河岸植被发育良好,河流形态发育良好;②研究区6个试验点的植物种类繁多,以中生、湿中生植物为建群种或优势种,凹岸和凸岸的植被覆盖情况差异明显,凹岸植被生长时间长、植被群落相对稳定、物种多样性指数高、植株平均高度较高,平均覆盖度是凸岸的1.5~2.0倍;③凹岸草甸植被的淘刷主要发生在每年7—8月的洪水期,植被根系层下部因淘刷临空而坍塌形成护岸,从而减小了凹岸河湾演变速度;④发育良好的河岸植被不仅减轻了河岸侵蚀程度,而且提高了河岸土体的机械强度,有利于保持河湾形态的相对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弯曲河流横向迁移的渐变过程和裁弯触发的突变过程,使得野外观测其全演变周期具有很大难度,因此开展室内水槽实验塑造和模拟弯曲小河演变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控制性。通过系统地总结室内水槽塑造弯曲河流实验的实验条件与研究结果,从影响弯曲河流形成与演变的关键因素如水流、泥沙、比降和植物四个方面,对以往水槽实验成果进行对比分析。指出了前人实验研究尚未解决的若干问题,提出从正过程(弯曲至辫状)和逆过程(辫状至弯曲)两个方向去设置水槽实验条件,以期获得弯道演变的维持条件和确定弯曲-辫状相互河型转化的临界水流-泥沙-植被阈值。  相似文献   
5.
对主流的几种环路热管吸液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在当前研究基础之上,从吸液芯的孔隙结构、孔隙率、渗透率等方面出发讨论了Al2O3多孔陶瓷作为环路热管吸液芯的可行性,并对其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大河坝河是黄河源兴海-同德盆地下切形成的辫状河道,河道横向发展受两侧河谷的限制,但是对于青藏高原这类窄谷型辫状河道的形态特征与形成条件缺少认识.基于野外考察、遥感影像和水文气象数据,分析大河坝河的卵砾石补给来源、河床物质组成、河谷坡降、河谷宽度等因素,初步揭示其辫状河道的形成条件.研究表明,卵砾石的过量补给与粗粒径床沙...  相似文献   
7.
李志威 《石材》2022,(12):36-38+97
为解决园林置石施工存在的工程量大、工序复杂、管理难度大等问题,通过引入工程实例进行材料选型、现场测设、土石方开挖、基础施工、绿化种植等不同施工技术要点的梳理,致力于提升现场施工技术管理水平,为同类园林置石项目实施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弯道横向迁移是弯曲河流周期性演变的主要特征,也是横向冲淤的累积性结果。为认识弯曲河流年际时间尺度下的河岸迁移规律,2018—2020年在黄河源麦曲和兰木错曲河段开展了连续3年的无人机航测。通过影像后处理技术生成高精度地形,对河段尺度的河岸迁移和弯道冲淤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边滩的淤积外延驱动边滩-凹岸宽度的变化,所以弯道河宽变化值超过0.1B(B为河宽)的河段总是位于弯顶段。两个弯曲河段凹冲凸淤特征明显,凹岸侵蚀峰值与凸岸淤积峰值在弯道出口段呈对称分布。麦曲河段的凸岸边滩冲淤共存,但整体淤长,凹岸岸线的冲退宽度反映了河岸侵蚀状况。  相似文献   
9.
若尔盖高原的降水量微弱减少与蒸发量持续上升,使若尔盖高原径流量与储水量逐年降低,直接减少了若尔盖高原的湿地面积和对黄河上游径流量的补给。基于红原、若尔盖和玛曲站的气象数据和7个水文站的径流量数据(1981-2011年),并对数据序列进行插补与计算,获得若尔盖高原的径流量变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进而计算储水量变化。计算结果表明:若尔盖高原向黄河年均补水(67. 08±14. 90)×108m3,并以0. 48×108m3/a速率持续减少。降水量每减少1 mm将导致黑河与白河的年径流量分别减少0. 02×108和0. 05×108m3。蒸发量每增加1 mm将导致黑河与白河的年径流量分别减少0. 12×108和0. 27×108m3。1981-2011年若尔盖高原的年均储水量为(59. 30±18. 69)×108m3,其年均递减速率为0. 49×108m3/a。本研究有助于认识若尔盖高原对于黄河上游水资源保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藕池河是长江中游荆江河段向南洞庭湖和东洞庭湖分水分沙的三口河道之一,1950年代以来藕池河分流分沙量逐年减少,河道沿程淤积,2003-2016期间的年均断流达到185天,对荆江-洞庭湖关系调整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影像、水文和地形数据分析藕池河的水沙变化,口门区、尾闾河段和分流、汇流的形态与冲淤变化,运用网格地形法和断面地形法分别计算其河槽局部冲淤量变化。1951-1980年藕池河输沙量和径流量分别减少63.4%和64.8%,1980年之后整体仍呈递减趋势,但径流量递减有所减缓。1984-2000年藕池口门区的散乱洲滩逐渐淤积发展为整体沙洲,随后往北斜长发展;东支尾闾段南北两分支封堵之后,尾闾段不断淤积发展且逐年递增。藕池口与尾闾河段的河宽逐年缩窄,递减速率分别为3.70 m/a和3.60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