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金属工艺   4篇
矿业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带钢无头连铸连轧技术(ESP)是在传统热轧工艺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工艺,有更高的工作效率、成本优势和产品竞争力。连铸过程中,钢水在结晶器内有着复杂的热/力学行为,精确控制钢水在结晶器内的流动、传质、凝固、受力和溶质再分配,是保证铸坯质量的关键。本文介绍了ESP工艺的研究背景,阐述了其工艺优势和国内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着重分析了连铸结晶器中温度场的变化、保护渣的作用以及轧制时的温度场变化,为ESP工艺优化提供理论参考。通过对ESP工艺的优化设计进行深入分析,对产线中因高拉速造成的轧辊磨损快和难以批量生产特殊钢种的问题,提出在线换辊、一对一设计产线工艺参数以及保护渣化学成分,并结合ESP工艺特点及我国冷轧钢市场,对“以热代冷”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认为,国内薄板钢“以热代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研发生产的“以热代冷”热轧板较少,仍需要进一步探索。虽然ESP工艺已经能生产超薄规格的热轧带钢(<1.0 mm),但却无法实现量产,对于相同化学成分的钢材,不同的铸造工艺也会有很大的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差异。目前,ESP工艺对板材内部组织转变的影响仍未建立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钢材内部组织转变及...  相似文献   
2.
淬火配分(Q&P)钢属于汽车用第3代先进高强度钢,广泛应用在汽车和特种装备领域。合金元素可以改善Q&P钢中碳原子配分、晶粒尺寸、组织分布形态以及相变温度点等,从而提升Q&P钢的综合性能。本文综述了微合金元素对Q&P钢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阐述Q&P钢的理论发展,重点介绍了Q&P钢的合金成分、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之间的关系,最后对Q&P钢微合金化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因瓦合金因其在居里温度下极低热膨胀系数的显著特性,可用于制备尺寸精度高或尺寸要求恒定的元器件,在航空航天和精密仪器等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因瓦合金较低的强度限制了应用范围,细化晶粒、固溶强化和沉淀强化是提高因瓦合金强度的主要途径。为制备膨胀系数低且力学强度高的高性能因瓦合金,以典型因瓦合金Fe-36Ni为研究对象,在合金熔炼中添加钒(V)和碳(C)元素,借助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表征技术,研究了V、C元素添加对热轧成型因瓦合金Fe-36Ni组织形貌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适量添加V和C元素 ,可在基体中形成细小均匀的钒碳化物(VC)颗粒,该颗粒对基体形成沉淀强化,提高了基体奥氏体组织的均匀性,从而提高了基体强度。过量添加V和C元素,不仅容易造成VC颗粒偏聚,同时还会导致合金中的Si元素在晶界聚集,形成大块硅夹杂,使合金塑性变差,热膨胀系数提高。此外,采用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即低温固溶、超长时效的热处理方法,不仅可使VC相在合金基体组织中均匀析出,形成沉淀强化,还可避免合金中的奥氏体组织的在热处理过程中的异常长大。本研究为制备力学强度高且膨胀系数低的高性能因瓦合金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4.
钢铁厂生产的高炉灰、电炉炼钢粉尘等含锌固废污染严重,治理难度大.本文在介绍我国钢铁厂含锌灰产出及其主要成分的基础上,回顾了目前的含锌固废资源利用技术,并详细分析火法还原中的回转窑工艺和转底炉工艺及湿法工艺的原理、工艺流程、存在问题,从原料组成、主要设备设施、产品情况,以及投资和环保治理方面进行工艺对比分析,对今后含锌固...  相似文献   
5.
金磊  司宇  栗克建 《连铸》2021,40(1):21-25
转炉炼钢的主要原材料为废钢和铁水,由于国内外铁矿资源和优质焦煤资源的不断消耗以及节能减排的要求愈发严格,导致高炉铁水的生产成本提高,而废钢价格逐渐降低,故通过提高废钢比,降低铁水消耗量,以实现降低转炉炼钢消耗成本的目的。废钢提量后采用新的氧枪枪位控制、灵活加入轻烧白云石和石灰两种辅料、采用无烟煤作为热源提高转炉前期温度等方式后,钢厂最高吃废钢250 kg/t,平均出钢量为83.5 t,炉龄控制在14 000~17 000炉。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镀锌板的普锌系磷化膜和三元系磷化膜的品质进行了对比,分析采用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晶粒形貌进行了观察和测量、X射线衍射仪(XRD)对磷化膜的P比值进行了比较,最后利用电化学方法测量了孔隙率.结果表明增加了Ca2+和Mn2+的三元系磷化膜更致密,结晶物更细小.普锌系磷化膜结晶物呈细长枝叶状,排列杂乱;三元系磷化膜呈粒状,排列均匀.P比结果对比可知三元系磷化膜在耐蚀性、耐热性、耐碱性等性能方面更优,在涂装性能来讲,能更好的与阴极电泳涂装结合,减少了镀锌板层的脱落.  相似文献   
7.
为正确评价镀锌钢板表面的磷化效果,针对最典型的2种磷化膜评价方法:P比法和结晶覆盖率测定法进行试验对比分析。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测定了磷化膜的P比和结晶覆盖率,结果表明:当不能确定磷化膜XRD数据的精确性时,使用测定P相和H相的衍射峰面积的方法测定P比更准确。当磷化膜XRD数据的精确性高时,直接测试P相和H相的衍射线强度计算出来的P比更精确。当SEM形貌的晶粒形状较多、分布较为复杂时,依据Q/JL J130012-2018可以较准确地测定磷化膜结晶覆盖率;当晶粒分布较为均匀时,可使用Photoshop软件分析法测定磷化膜结晶覆盖率,该方法还可以直观地观察晶粒间空隙的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8.
有效提高火电机组燃料燃烧的利用率是现代社会缓解能源危机和缓解压力的主要手段,适当提高机组的蒸汽参数可以增加热循环效率,使能源利用率得到提高,但对机组零部件的性能要求也更严格。耐热钢因具有优良的高温氧化性、热强性以及廉价的成本而广泛应用于火电锅炉的零部件。本文介绍了25Cr2MoVA、T91和Super 304H三种耐热钢在不同热处理强化后的显微组织,分析了不同温度下耐热钢的高温力学性能,综述了耐热钢服役期间的失效机理。此外重点阐述了耐热钢表面氧化膜的研究现状,并对利用氧化膜厚度预测金属零部件剩余使用寿命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新一代汽车对使用的超高强度钢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兼顾轻量化和更好的安全性能,材料的强韧性匹配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钢铁材料的强度越高,越容易发生脆性断裂。通过成分设计优化和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匹配可以有效提高材料的强韧性,减少事故发生。本文综述了热冲压成形钢、淬火延性钢和冷成形马氏体钢的研究发展,总结了近年来超高强度钢的研究现状,为高强度、高塑性的先进钢铁材料的研制开发提供参考,并针对超高强度钢的优化控制思路提出介绍和建议。最后,从超高强度钢的生产应用、开发现状等方面对超高强度钢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回转窑工艺被广泛应用于含锌固废的资源化处置,为进一步优化工艺,本文在对比高低Cl元素夹杂的两类含锌固废回转窑入炉料、尾渣和再生锌粉的成分、物相等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回转窑的反应过程,并采用CFD数值模拟Zn、Pb蒸汽的运动路径。研究发现:两类含锌固废实际生产Pb、Zn的脱除率分别为83.33%、67.69%和96.97%、84.38%,再生Zn粉纯度分别为14.58%和41.49%,Cl的脱除率分别为96.64%和97.97%;数值模拟中,当通气速率为10 m/s,绝热壁面温度为1 200℃时,可实现Pb、Zn和含Fe窑渣的梯级分离,该方案有助于提升再生产品纯度,增加含锌固废的回收价值。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