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冶金工业   1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必须树立新的观念长久以来,钢铁部门的同志虽视钼为一种十分有用的合金元素,但却总认为我国钼的储量不大,产量不高,因此一直强调在合金钢中控制使用钼。我国的合金钢系统也是采用五十年代苏联的节钼用钨系统。但是苏联由于七十年代初在蒙古发现了大钼矿,以及认识到钼在钢中的多种优良作用,已改为大量使用钼。而我国虽然资源勘探及生产情况均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却直到现在仍沿袭五十年代的老传统,这种旧观念必须转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轧制及退火工艺对高速钢淬火晶粒度及性能的影响。发现:(1)轧前退火对高速钢淬火晶粒度及性能无明显影响;(2)轧后回火式退火或不退火的钢材,当轧制温度低于1050℃,变形量大于50%,淬火温度较低时,淬火晶粒细小,机械性能较好。当轧制温度高于1150℃,变形量小于30%、淬火温度较高时,将产生淬火晶粒不连续长大,机械性能不好;(3)轧后相变退火的钢材,淬火晶粒随温度升高均匀长大;(4)淬火晶粒度与M_6C碳化物的数量、大小、间距及位错、亚晶有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新型无钴易磨削超硬高速钢G105钢的性能,并对钴对高谴钢的一些性能的影响作了探讨。以代替含钴超硬高速钢为目标,新钢种的设计采用了提高钨当量及合理的钨钼配比以达到最大的二次硬化和热稳定性。经过1220℃淬火和580℃三次回火,G105钢的回火硬度达到HRC68.6,600℃,4 ×1 h红硬性达到HRC67.1,与M42钢相比,G105钢的高温硬度和抗弯强度与M42相当,冲击韧性较好,切削性能亦不亚于M42钢。实验结果表明:钴加入高速钢中明显提高回火硬度,并使回火硬化峰温度下降,但钴并不提高高碳钼系高速钢600℃以上的红硬性和高温硬度。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低合金高速钢W2Mo5Cr4V经TiN涂层后的耐磨性和切削性能,证实W2Mo5Cr4V钢的钨、钼、钒总含量虽仅为通用高速钢的60%左右,一次碳化物数量明显地少,但基体的性能(二次硬化、抗回火稳定性、高温性能等)与通用高速钢相当,加以TiN涂层后能获得与通用高速钢涂层后同样优良的耐磨性和刀具耐用度。本文还从磨损机制和切削力方面探讨了TiN涂层提高高速钢刀具耐用度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六、有关硼钢特性的若干试验与讨论(1)硼钢的淬透性与硬化因子:末端淬透性曲线比较见图3至18。根据这些数据计算临界直径与硼的硬化因子如表8所示。由表8可知,硼对淬透性起重大作用,同时初步可以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热扭转法测定和比较了铸态与轧态高速钢的热塑性特征曲线。为了对生产上的开坯工艺进行模拟试验,用铸态试样进行落锤试验,对影响高速钢碳化物均匀性的热加工工艺因素进行试验探讨。试验结果表明:无论铸态或轧态,热塑性良好区均处在960~1150℃之间。在AC_1附近都存在相同温度范围,相同变化规律的低温超塑性区(780~870℃)。但两者的塑性绝对值由于受金属基体和碳化物状况制约而相差很大;超塑性区范围约80℃,超塑性只有有限的塑性;热塑性最低点为880℃;铸态试样经短时高温加热处理后锻打,明显改善碳化物不均匀度,提高了铸态热塑性;高速钢大材锻压比至少应不小于8,再用墩粗、横锻等工艺以增加变形量,来获得较好的碳化物高低倍组织。  相似文献   
7.
8.
本文系统地研究了钒和基体硬度对通用高速钢9-3-4-1、M2、W18(重点是9-3-4-1)耐磨性和磨削性的影响。试验证实新钢种9-3-4-1钢采用1.4~1.7%V和△C(?)0.2的成分,保证了其耐磨性略高或接近M2钢,而磨削性明显优于M2钢。借助扫描电镜、力性测定等手段,分析了磨损、磨削机理和MC、M_6C碳化物对钢的耐磨与磨削性能的影响,并得出碳化物类型、数量、尺寸与高速钢磨粒磨损耐磨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本文概述了国内外替代通用高速钢使用的低合金高性能高速钢的发展和应用现状,合金化特点及与此相关的合金化理论和高速钢刀具磨损机理的新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根据多年实践经验,介绍了大型化肥厂引进设备低位热能的综合利用途径,以及技改实施的方法;并根据能量损失的分析,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低位热能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