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化学工业   7篇
建筑科学   1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工矿企业产生的铬渣、含铬废水由于管理不善导致土壤铬污染严重,迫切需要寻求低成本铬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提出腐解稻草中溶解性有机质(Dissolved Organic Matter, DOM)提取液洗脱铬污染土壤的技术,通过实验室模拟试验,以2种铬污染土壤(总铬含量为分别为121.54、941.90 mg/kg,六价铬含量分别为119.90、856.90 mg/kg)为研究目标,采用振荡淋洗法考察了固液比、淋洗时间、淋洗次数等因素对土壤中总铬、六价铬洗脱效果的影响,并探讨了淋洗前后铬形态变化及淋洗后土壤残留六价铬的持续钝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稻草经35 d腐解后的DOM提取液洗脱土壤中铬效果最佳,确定为最佳淋洗剂;固液比1:15、淋洗4h/次、淋洗2次为最佳淋洗工艺条件,该条件下,2种铬污染土壤总铬分别洗脱了47.79%、85.92%,六价铬含量分别削减了51.76%、95.09%;DOM提取液呈弱碱性,包含大量羧基、羟基及酚类物质,对水溶态、弱酸提取态和残渣态铬有较好的洗脱效果,有效降低了土壤环境风险,且能持续钝化淋洗后土壤中残余的六价铬。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国内外再生水回用现状、再生水回用途径,详细分析了我国再生水回用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从政策法规、资金配备、人员素质、推广应用等方面提出促进我国再生水回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利用活性碳增强微波热效应对某石油化工厂区石油烃污染土壤进行修复研究,在微波处理最佳条件下,考察场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处理效果,通过三维荧光(3D-EEM)和气相色谱(GC)分析了石油烃污染物的组分和去除特性,并采用菌剂强化法对修复后的土壤进行深度生物降解试验.结果 表明:活性碳增强微波热修复技术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具有较好的...  相似文献   
4.
目前,稳定化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在国内土壤修复领域已有较多研究和应用,但鲜有关于场地特征和工程实施过程中关键控制参数的报道。本研究以某电镀厂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为例,通过对场地污染特征和地质结构的分析筛选修复方案,并分别从前期预处理、工程实施的过程控制和验收检测等多个方面研究了影响稳定化修复效果的各种因素,可作为工程案例为同类污染场地修复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以某大型汽车厂涂装车间搬迁遗留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初期污染识别的基础上,采集0~6 m深的58个土壤样品、4个地下水样品及1个清洗池废水样品,检测其中的重金属、总石油烃(TPH)、挥发性有机物(VOC)及半挥发性有机物(SVOC)的含量,分析了主要污染物在该区域土壤和地下水中的水平与垂直分布特征,并根据土工试验结果、场地布局等情况进行污染源溯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检测出的污染物为TPH(C_(15)-C_(28))及苯并[a]芘、苯并[a]蒽等多环芳烃类,地下水和清洗池废水中检测出的污染物为TPH(C_(15)-C_(28))。土壤污染物检出样品基本分布在表层(0.5-1.5 m),场地内污染物分布也较集中,其中超标样品集中在SB-4点位0.5 m处,但检出深度达5 m,推测该处的污染是由原材料跑冒滴漏所致。水样中检出TPH的质量浓度范围是120~2 100μg/L。由地下水埋深及流向判断,地下水的污染可能是因为清洗池渗漏。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热处理修复对土壤胡敏酸含量和结构特征的影响,将3种土壤样品于200、250、300℃下分别加热2、4、6 h,对热处理前后土壤的胡敏酸(HA)进行了紫外光谱、三维荧光和红外光谱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时间的增加,HA的含量逐渐减少,HA与富里酸(FA)的比值(HA/FA,胡富比)则逐渐增加;热处理使胡敏酸的芳香部分比例、腐殖化程度、平均分子量均增加,使胡敏酸更趋于稳定。供试土壤HA的三维荧光光谱也显示,HA荧光峰强度随加热温度增加而增加,表明HA中芳香类物质增加。热处理对土壤胡敏酸官能团数量有明显的影响,200℃或250℃加热时间少于6 h时,HA中具有更多的脂族成分,复杂结构减少,300℃加热时脂族结构成分减少,芳香结构物质增加;250℃加热6 h和300℃加热后碳水化合物或多糖则大量分解。因此,从不破坏土壤本身肥力和自净能力方面考虑,200℃或250℃加热时间不超过6 h是热修复最适宜的加热强度。  相似文献   
7.
以某化工厂污染场地为例,结合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调查检测数据及现场情况,建立了场地概念模型,确定场地特征参数和受体暴露参数等,开展了场地土壤与地下水的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根据数据分析及关注污染物的筛选,该场地土壤中1,2-二氯乙烷为关注污染物,经健康风险评估,在工业用地场景下,项目场地内采样点SB-13土壤中1,2-二氯乙烷风险高于人体可接受水平。经计算得出风险控制值,对比国内外相关标准值,最终确定了修复目标建议值。  相似文献   
8.
向Fe~0/K_2S_2O_8氧化体系中投加少量的活性炭(AC),以提高Fe~0/K_2S_2O_8对EDTA-Ni废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单因素批次实验来探究Fe~0、K_2S_2O_8、AC投加量对AC强化作用的影响及其动力学作用。结果表明,AC的加入对Fe~0/K_2S_2O_8处理EDTA-Ni废水Ni2+去除率的提高具有轻微的促进作用(微促进),当ρ(EDTA-Ni)=25 mg/L、ρ(Fe~0)=2 g/L、ρ(K_2S_2O_8)=0.5 g/L、ρ(Fe~0):ρ(AC)=100:1时,Ni2+去除率可由98.3%提升至99.73%,剩余Ni~(2+)的质量浓度由0.43 mg/L降低至0.068 mg/L,低于0.1 mg/L,达到GB 21900-2008表3标准。AC的加入有利于提高Fe~0/K_2S_2O_8对EDTA-Ni废水的处理效果,但对于Fe~0、K_2S_2O_8投加量及ρ(Fe~0):ρ(AC)要求严格,投加过量对Ni~(2+)的去除易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潜流式人工湿地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微生物特性及机制,以位于常州市城北污水处理厂内的潜流式人工湿地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旁路试验系统中的植物根系、湿地填料及湿地土壤中微生物为研究对象,通过镜检、脲酶、磷脂脂肪酸(PLFA)等分析手段对其进行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系、填料中含有团藻等菌胶团和轮虫、变形虫等原生动物,团藻等菌胶团通过自身新陈代谢及光合作用,利用尾水中N、P进行生物代谢,去除低碳源条件下尾水中的N、P等。湿地脲酶平均含量(N)约为22.43mg/g,其活性与TN的去除呈线性相关,活性越高,TN去除率越高。消纳城市污水厂尾水湿地填料中饱和脂肪酸(PLFA)含量为99.30%,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仅为0.70%,这与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城市污水中的PLFA含量有很大差别(分别为76.97%、23.03%)。以脂肪酸生物标记量为指标,显示湿地填料中形成了以好养细菌为优势种群的微生物生态结构。团藻、好氧微生物是低碳源尾水中TN等污染物去除的主要载体微生物。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和研究目前中水回用除盐技术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串联组合工艺,并分析了串联组合工艺带来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为今后中水回用除盐处理技术的选择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