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无线电   3篇
冶金工业   1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从粒子连续性方程出发,考虑电离、复合、附着等物理过程,初步建立了一个中低纬度地区低电离层(60~120 km)稳态物理模型.该模型涉及145个离子化学反应,能够给出23个正离子、11个负离子、12种中性粒子及电子密度分布.模拟结果表明:NO+及水化聚合离子NO+(H2O)n、H+(H2O)n等是低电离层正离子的主要成分;以CO3-及O3-为主的负离子成分仅在80 km以下高度占优,导致在较低高度电子密度远小于离子密度.以100°E不同纬度(5°N、25°N、45°N)为例,与国际参考电离层(international ionosphere reference 2016,IRI-2016)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物理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中低纬度低电离层电子密度随高度变化、周日变化等形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在宁夏云雾山草原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对草地进行各种改良措施试验.结果表明,草地松耙不适宜于在宁南半干旱区进行草地改良;各种改良措施均提高了土壤含水量,降低了土壤容重.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日环食期间电离层Es演化过程,利用VHF相干散射雷达和便携式垂测仪在2020年6月21日日环食期间开展联合观测试验,得到日环食期间h′Es和foEs均呈现出先降低再增强的变化形态.分析表明,该演化过程类似于快速日出日落对电离层Es的影响,其成因是日环食期间太阳活动作为辐射源经历了快速减弱、复原的一个过程.本次试验观测结果对研究和完善电离层Es形成机制、机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大陆14次强震前电离层异常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震电离层扰动规律统计分析对开展地震监测、预测意义重大。利用四分位数法对中国大陆地区14次Ms≥7.0地震前电离层foF2进行了统计,进一步证实了地震电离层异常的存在,并分析了地震电离层异常扰动的时间、空间分布规律以及扰动形态特点,给出电离层foF2扰动与地震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统计结果表明:85.7%(12次)的地震在震前出现电离层异常,并且大部分分布在震前7天以内的11∶00LT~17∶00LT;此外,电离层foF2扰动幅度与即将发生的地震震级、震源深度、震中距离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