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冶金工业   11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炉高效率生产是冶炼工作者长期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其目的就是在一代炉役中保持高产、优质、低耗、长寿。目前世界炼铁发展趋势是在高炉大型化的前提下,把高炉长寿和节能放在首位,以求得高产优质。无疑坚持这一方向是正确的。因此,如何延长高炉寿命,采取长寿化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1992年9月17~20日国家计委和冶金部在包头召开了包头特殊矿高炉富氧喷煤技术鉴定会,全国30多个单位的60多名代表到会。参加此项技术开发的有包头钢铁稀土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冶金部钢铁研究总院、北京钢铁设计研究总院、冶金部自动化研究院、包头钢铁学院、东北工学院等单位,这些单位向会议提交了4份专题研究报告和12份学术论  相似文献   
3.
碱金属对高炉冶炼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厂高炉生产各项指标长期落后,使用大量高碱度烧结矿和球团矿后生产没有显著的提高,上下部调剂不如予期的效果,炉况经常不顺、悬料、崩料频繁、管(?)偏料。在原燃料条件不断改善、操作管理不断改进的传况下,高炉结(?)问题总得不到彻底解决,被迫经常洗炉以至烧(?)、炸(?)。总之,生产的困难和经济的损失逼迫我们认真研究问题。在此对碱金属(K、Na)的行为和影响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4.
包钢白云鄂博矿石中氟、钾、钠、稀土等元素的含量较高,给高炉冶炼带来了一系列特殊问题,风口大量破损是其中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包钢炼铁厂1959年至1977年共破损风口23335个,风口的平均寿命只有8.8天,平均每个风口出铁量为430吨。风口的大量破损造成高炉体风率高,炉况波动大,事故频繁,焦比升高等严重后果,从而使高炉经济技术指标下降,经济损失严重。为了解决风口大量破损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科研工作,1960年至1972年研究了47种不同形式、结构与材质的风口共500多个,在高炉多次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终于在1972  相似文献   
5.
包钢3号高炉(1800m~3)于1988年7月停炉大修。为了烘好炉底和缩短工期,于12月4~8日进行了电烘炉底。供电采用主卷扬的4号大MG 机组,控制电压不超过700V、电流不超过700A,电热材料选用φ18mm 螺纹钢,钢筋总长度为538m,总重1076kg。炉缸直径为φ9700mm,炉底共敷设钢筋62根,其中心间距130mm,钢筋表面满铺石棉板,采用铬铝电偶测温,共测六点。烘炉  相似文献   
6.
本文论述了中心加焦和富氧大喷吹的高炉操作,中心加焦是打开中心煤气流实现富氧喷煤的关键技术,富氧喷煤是解决包钢高炉难于强化冶炼的突破口。这是包钢白云特殊矿冶炼的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7.
实验研究表明,高炉矿焦混装配加球团,同样可以改善块状带气体力学特性,改善高温软熔性能。高炉料配加球团时,混装改善了料柱的高温还原,可减轻球团自身高温性能不良的影响。包钢炉料球团配比在20~40%时,混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8.
高炉冷却壁破损直接影响高炉正常生产和威胁炉体寿命。而关键部位的冷却壁破损后一般较难处理。包钢1号高炉于1991年8月因炉体破损严重进行中修,投产后不到两个月,发现风口带第四段12号冷却壁破损,该冷却壁面积2.67m~2,其右下方为北渣口。破损后表现为11,12,13号风口与二套、二套与大套之间向外渗水,北渣口不能放渣。以往用常规方法处理效果都不理想。于是我们采用了一种名为“太空胶”的产品对破损冷却壁进行补漏。具体方法如下:安装水槽(0.6m~3)、水泵(型号IS50-32-125,扬程20m)和管道,形成闭路循环供送系统,单独给破损的12号冷却壁供水。同时,采用如下辅助措施:增加蛇形冷却水管冷却这一部分循环水;调节控制冷却水的pH值等于7,以防管道结垢;测量计算冷却壁  相似文献   
9.
简要总结和分析了包钢3座高炉铁口泄漏煤气处理所采取的基本对策及其效果,并分析了铁口泄漏煤气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包钢4^#高炉开炉装料期间,对无料钟炉顶的布料特性,炉料的炉内分布状况作了全面的实地测定,确定了料罐容积与最大装焦量,节流阀开度与物料流量,排放速度等相互关系,分析了不同的溜槽倾角对料流轨迹和炉料在炉内堆尖位位置的影响,保证了4^#高炉开炉后物料在炉内的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