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6篇
综合类   6篇
化学工业   4篇
金属工艺   9篇
建筑科学   10篇
矿业工程   1篇
石油天然气   2篇
冶金工业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位于钦杭成矿带和南岭成矿带叠合部位的湘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W、Sn、Cu、Pb、Zn、Ag多金属矿集区,宝山Cu、Pb、Zn、Ag多金属矿床是湘南地区代表性的矿床。相比中部矽卡岩型矿体,西部和北部脉状矿体研究程度较低。本文拟通过电子探针(EPMA)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LA-ICP-MS)原位微区分析技术,对比研究矽卡岩型矿体和脉状矿体的微量元素赋存状态、成矿环境及矿床成因。分析结果显示,宝山矿区不同类型矿体中的闪锌矿均富含Fe、Mn和In,亏损Ga、Ge、Te和Tl等元素,Fe、Mn、Cd和In等元素主要以类质同象的形式赋存于闪锌矿中;矽卡岩型矿体形成于中—高温度环境,脉状矿体形成于中温环境。综合分析认为,宝山铜铅锌银矿床为形成于中—高温环境下的广义矽卡岩型矿床。值得注意的是,Cd含量达到了伴生工业品位的数百倍,具有很高的综合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辛庄金矿位于山西陆台五台隆起西北侧与燕山沉降带西南缘两大构造单元相互嵌接的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带上,矿体产状受NNW和NW向断裂控制。根据脉体穿切关系和矿物交代关系,可以将辛庄金矿分为早、中、晚3个成矿阶段。本区流体包裹体主要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成矿温度有两个峰值:320~340℃和220~260℃,分别对应石英-黄铁矿阶段和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属于中高温的范围。包裹体气相成分以H2O和CO2为主,并含有一定量的CH4以及极少量的H2、C2H2和C2H6;液相成分主要有Ca2+、Mg2+、Na+、K+、SO42-、Cl-和F-。本区氢氧同位素组成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大气降水与深部岩浆流体混合特点。总体而言,辛庄金矿的初始流体具有中高温、富CO2、低盐度的流体特征,晚成矿阶段流体演化为低温、低盐度水溶液流体,流体的不混溶导致了主成矿期矿质的大量沉淀。辛庄金矿为与燕山期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3.
丁涛  刘建平  何强  邵拥军  郑旭  袁玲玲  谢云 《矿产勘查》2021,12(11):2179-2191
茶山锡铅锌矿床是湘南香花岭矿田重要的矿床,垂向矿化空间分带明显,查明其矿化空间分带规律对深边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文通过野外地质调查、显微鉴定及矿物电子探针等方法,开展了矿床垂向矿化分带与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茶山矿床矿体受北东向断裂带控制,矿体定位于断裂构造走向变化的引张部位,具有主干断裂富锡,次级断裂沉淀铅锌的规律。该矿床垂向分带特征显著,浅部发育铅锌矿石且以富集铅为特点,深部(海拔200 m以深)发育锡矿石。矿物组合上,铅锌矿体以石英-方解石-方铅矿-浅色闪锌矿为特点,颗粒较粗;锡矿体上部发育黑色闪锌矿-黄铁矿-(锡石)组合的含锡的铅锌矿石,下部以黄铜矿-磁黄铁矿-毒砂-锡石为组合的锡石硫化物矿石,底部局部见矽卡岩型磁铁矿-锡石-(毒砂)矿物组合。锡矿体中发育3个世代毒砂,由深到浅Sb、Zn含量逐渐增高。锡矿体和铅锌矿体中发育4个世代的闪锌矿,锡石硫化物矿石中闪锌矿(SpⅠ)和(SpⅡ)为富Fe、In、Cu的闪锌矿,而闪锌矿(SpⅢ)和(SpⅣ)为贫Fe、富Mn闪锌矿。综合矿床地质特征及矿相学研究,认为茶山锡铅锌矿床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产物,经历了2期4阶段的成矿过程,为岩浆热液高中温锡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
Based on the basic geological features of Yixingzhai gold deposit, the geological features, classification and relation to mineralization of breccia pipes were discussed by surveying the xenoliths and breccia's miner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construction, typical mineralization alteration phenomenon on field and microscopic anatomy in breccia pipes. And the ore-controlling mechanism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blasting breccia pip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main conclusion shows that Hewan and Nanmenshan breccia pipes nearby the NW-striking deep fault are shaped earlier, belonging to the acidic siliceous ingredient production of ultra-hypabyssal magmatic in the late magma stage; Tietangdong and Nanmenshan breccia pipes that are shaped latter are the ultra-hypabyssal auriferous fluid production composed mainly of the skarn in the hydrothermal stage after the magma period. Both root in the unified deep magmatic chamber, belonging to differentiation derivatives at different stages in the deep magmatic chamber.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中部富碱斑岩形成于喜马拉雅山运动第一幕与第二幕之间的构造松弛阶段,由地壳深部的基性-超基性源岩经分离熔融而成。富碱斑岩成岩成矿作用受多级构造的控制:大地构造位置控制岩体呈带状分布;构造单元控制斑岩分区及特征;壳内大断裂及构造交汇部位控制斑岩的产出;次级断裂控制斑岩的形态、产状和矿化定位。地质地球化学资料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岩浆,受岩浆的化学成分和成矿元素丰度的影响。不同岩区富碱斑岩特征和成矿作用的差异归根结底是构造单元之间富碱斑岩源岩成分、深度和重熔程度微小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喇嘛苏铜多金属矿床产于浅变质的库西姆切克群碳酸盐岩和海西期酸性岩体的接触带附近,属于沉积变质富集、岩浆改造型多因复成矿床。地质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表明,该矿床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为沉积-火山喷流沉积富集、区域变质富集和岩浆改造成矿等三个步骤。  相似文献   
7.
LNG管路保冷厚度的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LNG管路几种常见保冷材料的选取及管道保冷厚度的计算方法。经过实例验证,推荐控制热损失量的计算方法是确定保冷层厚度的最佳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8.
泥堡金矿床是黔西南地区重要的复合型卡林型金矿床,其产出断裂型矿体、层控型矿体和氧化矿体,矿石类型分别对应角砾岩型矿石、凝灰岩型矿石和氧化矿石。对3类矿石进行了系统的地球化学测试,测试结果显示各类矿石化学组分含量差异较大,但均表现出富As、Cu和贫Na的特点,暗示了原生矿石在后期表生作用下载金矿物表现出相似的地球化学行为。矿石中K_2O并未因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流失,而是形成伊利石,反映后期成矿环境相对稳定。不同类型矿石中Au元素与Hg、Ag、Tl等元素显示出了显著的相关性,因此认为,Au-Hg-Ag-Pb-Tl-As组合异常应为泥堡金矿区的地球化学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9.
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矿床胶状黄铁矿主、微量元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电子探针(EPMA)对安徽铜陵新桥铜硫铁矿床的胶状黄铁矿进行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成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胶状黄铁矿的w(Fe)/w(S)为0.803~1.058、w(Co)/w(Ni)为0.571~79.000、w(S)/w(Se)为1 650.656~8 711.600、w(Zn)/[w(Zn)+w(Pb)]为0.027~0.460,胶状黄铁矿为热液成因,其形成温度高于结晶黄铁矿的形成温度;在胶状黄铁矿内部,元素Fe和S含量稳定,Cu和Pb在核部较为富集。在此基础上,对新桥矿区的黄铁矿进行主微量元素相关性分析,得出胶状黄铁矿中As可能以固溶体的形式出现,且早期成矿流体中As含量较为稳定,但后期成矿流体中As含量却逐步提高。  相似文献   
10.
板式换热器的特点与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板式换热器的广泛应用,加速了我国板式换热器行业的迅速发展,但我国板式换热器设计与发达国家之间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鉴于我国板式换热器在设计方面存在的不足,本文讨论了板式换热器的优化设计方法,分析了如何才能使板式换热器达到最佳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