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冶金工业   10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宝钢3号高炉操作技术进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可中  林成城 《炼铁》1998,17(2):17-20
宝钢3号高炉(4350m^3)于1994年9月20日投资后,因设备故障频繁、冷却系统存在缺陷以及操作参数的调整与生产不相适应等,炉况长期不稳。1997年6-9月,通过采取调整布料档位,合理扩大矿石批重、控制鼓风动能,测试并调整基准料线以及同煤比操作等,高炉边缘气流得到适当发展,煤气流分布更加合理,炉况变得稳定顺得,消除了炉温波动现象,高炉高项技术经济指标改善。1997年9-11月,高炉焦比为345  相似文献   
2.
实践证明,高炉在确定的原、燃料和操作条件下,存在一个合理的批重范围.从目前批重使用的情况看,即使在高炉内型尺寸完全相同的情况下,使用的批重都有很大的差别,如辽宁北台钢铁厂和马钢一铁高炉有效容积同样为300米~3,北台高炉所用批重为7吨,而马钢一铁则为6吨.另外,从国内许多高炉所作的批重试验看,效果各不相同.本钢一铁的两座330米~3高炉在1979年进行了加大批重的试验,有明显效果,从原来的6~7吨加大到8~9.5吨,煤气利用改善,炉况顺行,产量有所提高,焦比降低;但有  相似文献   
3.
高炉无钟布料的重要环节—平台的形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杜鹤桂  郭可中 《炼铁》1995,14(3):33-36
高炉无钟布料的核心是料面平台的形成。平台基本为矿焦层状结构,粒度分布较均匀,对气流控制作用强,促进气流分布稳定,是无钟布料的重要基础。它是提高高炉煤气利用、顺行和强化冶炼的重要环节。大、中型高炉适宜的平台宽度一般分别为1.2-2.0m和0.8-1.2m。  相似文献   
4.
宝钢3号高炉是矮胖的冷却壁高炉,因为种种原因,投产后炉况经常出现波动,通过探索和完善无钟炉顶布料档位以及其它操业制度,适当疏松了边缘,使得煤气流分布更加合理,炉况稳定顺行,消除了炉温波动,各项操业技术指标连创新高。  相似文献   
5.
郭可中 《宝钢技术》1993,(1):5-10,34
本文主要介绍2号高炉无料钟布料的模式,总结了旋转溜槽倾角变化对布料的影响情况,及对气流分布产生的作用。并提出了较理想的气流分布是适当发展边沿煤气流以及判断煤气流分布是否合理的几个指数。  相似文献   
6.
1 宝钢生产规模和现状介绍 宝钢的生产自1985年9月1号高炉投产以来,已进入第15年。一、二期工程于1991年建成,年产钢水设计能力671万t。三期工程以3号高炉1994年9月点火为标志,使宝钢全厂全年可生产铁水975万t、钢水1100万t。表1为宝钢全厂的设计规模。  相似文献   
7.
郭可中  李肇毅 《钢铁》2001,36(12):6-10
宝钢的3座高炉(1、2号高炉内容积均为4063m^3,3号高炉4350m^3)现处于满负荷生产。近年来在生产技术上大力提高高炉喷煤,1号高炉1999年年均喷煤比达238kg/t铁。高炉生产取得如此巨大的进步,得益于精料技术的推进,得益于高炉操作技术以及长寿技术同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宝钢高炉长寿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郭可中  李肇毅 《钢铁》2000,35(8):6-9
通过讨论高炉长寿的技术发展历程与方向,总结宝钢在长寿方面所作的努力。提出高炉长寿需要炉体炉缸的使用寿命相互协调。以炉况稳定顺行为基础,加强冷却能力,确保入炉料优良,适当保证边缘煤气流均是高炉长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宝钢高炉开发冷却壁与微型冷却器相结合的一整套维修技术革应用在宝钢3BF上,确保了高炉长寿:(1)研制了微型冷却器和炉墙开孔机及其刀具等设备;(2)开发了在冷却壁水管损坏处安装微型冷却器的施工工艺等一整套冷却维修新技术;(3)开发了由有凶法应力和屈曲稳定性计算及光弹性实验应力分析确定炉墙开孔部位的方法;(4)开发了炉墙开孔新工艺。  相似文献   
10.
宝钢高炉喷煤技术进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可中 《炼铁》1998,17(6):14-18
通过不断调整高炉操作参数,在外部条件没有太大改善的情况下,宝钢高炉喷煤指标接连被创新,煤比迅速达到200kg/t,并连续4个月稳定在200kg/t以上,而且高炉稳定顺行,燃料比低。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