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电工技术   8篇
综合类   4篇
化学工业   6篇
金属工艺   2篇
机械仪表   4篇
建筑科学   5篇
矿业工程   1篇
能源动力   5篇
轻工业   7篇
武器工业   1篇
无线电   5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29篇
自动化技术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hromium ore fines containing coal (COFCC) can be rapidly heated by microwave to conduct the voluminal reduction, which lays a foundation of getting sponge ferrochromium powders with a lower content of C.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COFCC with n(O):n(C) (molar ratio) as 1.00:0.84 and n(SiO2):n(CaO) as 1.00:0.39, the samples were heated by 10 kW microwave power to reach the given temperatures and held for different times respectively.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w-C-Cr ferrochromium metal phase in the reduced materials forms before the high-C-Cr ferrochromium metal phase does.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the C content of ferrochromium metals is in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Cr. The C content of ferrochromium metal in reduced materials is 0–10.07%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4.68%. With the increase of holding time the Cr content in ferrochromium metals is in a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content of C, while the content of Fe changes in the contrary way. In the microwave field the kinetic conditions of carburiz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temperature of microwave heating, holding time and carbon fitting ratio. Foundation item: Project(50474083)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Project supported by the Baoshan Iron & Steel Co. Ltd. of China  相似文献   
2.
随着电动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公共充电桩运行数量和充电量逐年增长。然而,充电桩运行始终存在故障频发、运维难度大和维修成本高等问题,并且传统故障检测方法效率低下。因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和长短期记忆(LSTM)网络的混合网络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状态预测方法,可以实现对电动汽车充电桩运行状况的综合评估。在特征数据输入阶段,对充电桩运行状态的关键指标进行分析,通过CNN提取运行状态影响因素的特征量,再利用LSTM判断和预测充电桩运行状态,从而实现对充电桩潜在故障的预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预测准确率高、实用性强,能较准确地反映和预测充电桩的运作状态,可实际用于充电桩故障预测与运维检修。  相似文献   
3.
含碳铬矿粉微波加热体还原显微矿相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含碳铬矿粉在C:O原子摩尔比为0.84、CaO:SiO2分子摩尔比为0.39条件下微波加热体还原物料的显微矿相结构.在温度为1 000℃、1 100℃、1 200℃、1 300℃(大气压力下且无保护气氛)时,还原物料的显微矿相结构主要为铬矿微细热碎裂还原结构和矿颗粒周围的渣相结构,显微热碎裂还原结构随温度的提高而加剧.被还原的铬矿颗粒由最初边部微细热碎裂还原结构扩展到整体热碎裂还原崩解结构,且金属CrFe相中的Fe随着温度的提高而增加.在1 300℃时,由于碳量的不足,导致金属CrFe相局部氧化,还原率降低.  相似文献   
4.
微波加热高碳铬铁粉流态化脱碳是一种简捷的无渣脱碳法,既能获得中低碳铬铁粉,又可避免有害铬渣的排放。高碳铬铁粉气-固相流化脱碳,气体脱碳剂的选择、气-固相流化脱碳热力学条件以及铬氧化热力学就成为试验研究的基础问题。热力学计算研究表明,微波加热温度分别高于298,1380和1435K时,气体脱碳剂O2、CO2、H2O(g)开始和高碳铬铁粉颗粒发生气-固相流化脱碳反应。由于脱碳生成的铬铁素体易被气体脱碳剂所氧化,使得脱碳反应由高碳铬铁粉颗粒表面的气-固相脱碳反应转变为颗粒内部的铬铁碳化物与铬铁氧化物之间的固一固相反应,从而可在一定的微波加热温度、流化时间下实现高碳铬铁粉的深度脱碳。  相似文献   
5.
 碳酸钙粉热分解产生的CO2对高碳锰铁粉固相脱碳具有很好的脱碳作用,但脱碳过程中物料电磁性能的变化对微波加热的影响很大。 将高碳锰铁粉与碳酸钙粉按质量比1∶1均匀混合,在微波场中加热进行固相脱碳反应,脱碳温度分别为900、1000、1100、1200℃,且各保温脱碳60min。用矢量网络分析法测试试样的电磁性能。结果表明,高碳锰铁粉脱碳前后的电磁性能变化很大。脱碳物料的εr′在7.00~10.00范围内,εr″≈0.05。脱碳物料的μr′≈1.00,μr″≈0.00。温度为900和1200℃时,脱碳物料的电磁性能相近。高碳锰铁粉加热到1000和1100℃时,脱碳物料的tanδε和tanδμ最大,微波加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为了深入理解红外预警卫星的发展过程及建设水平,以美国为例,对红外预警系统进行研究.红外预警卫星系统作为美国反导预警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预警能力直接影响美国反导体系作战效能.从总体上概述美国红外预警卫星系统的发展历程,重点介绍国防支援计划、天基红外系统、空间跟踪与监视系统研制情况、工作特点、目标探测能力,进一步基于卫星工具包(satellite tool kit,STK)仿真软件分析卫星的部署情况.在此基础上,总结美国红外预警卫星系统的发展启示.该研究可为我国预警卫星的发展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变压器绕组温度的在线监测及智能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津  张培铭等 《电世界》2002,43(4):18-19
  相似文献   
8.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微波加热含碳铁矿粉还原矿相结构分为金属铁、浮氏体和渣相结构。矿粉颗粒围绕煤粉颗粒进行还原,形成星点状金属铁,进而形成环带状结构。由于矿-煤颗粒界面间还原出的金属铁厚度增大,使初始直接还原反应减弱,尚未还原的FeO核心依靠碳气化生成的CO和金属铁中碳的扩散继续还原,形成蠕虫状金属铁连晶结构。浮氏体对微波具有一定的吸收性,在微波场中自身热碎裂,可加速碳热还原。渣相含有变价铁元素,对微波有一定的吸收能力,有利于渣相中复杂铁氧化物的还原。  相似文献   
9.
自熔性烧结含碳球团铁连晶形成动力学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链连晶是保持含碳球团热强度的金属骨架。在还原气氛条件下,反应温度600~700℃时,金属铁雏晶形成;铁连晶的形成存在一个临界温度700~750℃。实验表明,低于这个临界温度,即使长时间保温,铁连晶也不易形成;只有当加速率足够大时才会导致铁连晶的形成。在温度确定后,碳的固溶过程是时间的函数,在极短的时间内快速升温是提高含碳球团强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薄膜晶体管驱动液晶显示器(TFT-LCD)用聚酰亚胺(PI)取向层的研究应用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TFT-LCD对PI液晶取向层的性能需求、PI液晶取向层的分子结构设计与研究开发现状以及PI液晶取向层在TFT-LCD中的实际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重点介绍了摩擦型PI液晶取向层以及光控型PI液晶取向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