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5篇
化学工业   1篇
轻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6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研究了U(Ⅳ)在分离的有机相(30%TBP-煤油)中、在两相振荡混合和逆流萃取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单级反萃实验研究了有机相中钚浓度、铀浓度,反萃剂的酸度和肼浓度,U(Ⅳ)用量(M_(u(Ⅳ))/M_(Pu)对钚反萃率的影响。通过串级实验研究了在1B槽工艺条件下,M_(u(Ⅳ))/M_(Pu)和U(Ⅳ)加入位置,反萃剂酸度和相比等条件的变化对铀钚分离的影响。给出了铀和钚的净化系数。  相似文献   
2.
磷酸三丁酯萃取钚(Ⅳ)时生成第三相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研究了在不生成第三相的情况下,有机相中钚最大浓度(称做溶解度S_(Pu))与水相平衡酸度、温度和稀释剂结构的关系。结果表明,当温度为17℃,26℃和35℃时,S_(Pu)在6-7MHNO_3处出现最大值;当温度为17℃和26℃时,在0.5-2MHNO_3处出现最小值。S_(Pu)随正烷烃中碳原子数的增加而减少。初步观察了有机相中加入十二醇对S_(Pu)的影响。在25℃及水相平衡酸度约3.5M时观察了水相平衡钚浓度对第一有机相和第三相中钚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动力堆乏燃料后处理流程的设计之用,通过还原实验,研究温度、溶液酸度、硝酸羟胺(HAN)与钚的初始浓度比值对HAN还原Pu(Ⅳ)的还原百分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升温、低酸和合适的HAN用量有利于Pu(Ⅳ)的还原。用模拟料液进行3A槽和3B槽串级实验的结果表明:3A槽的钚回收率达99.9%以上,3B槽的达99.98%;钚中去铀分离系数达50左右。通过单级和串级实验,研究了含钚30%(V/V)TBP-煤  相似文献   
4.
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三七渣多糖提取工艺。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进行回归分析确定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10 min,液料比50∶1,提取次数2次多糖的实际提取率为0.9063%。结果表明响应面法对三七渣多糖提取工艺合理可行,为提高多糖的提取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6.
为了增加姜黄素溶解度和稳定性,采用薄膜分散法制备姜黄素纳米粒;采用粒径测定仪、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XRD)对其进行表征,采用UV法测定纳米粒的包封率和载药量,采用动态膜透析法考察载药纳米粒的体外释药特性。制备的纳米粒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61.52±2.76)nm,平均包封率为(89.95±3.57)%,平均载药量(5.62±1.02)%;XRD结果表明,姜黄素以无定型状态或分子状态包载在纳米粒中;体外释放结果表明姜黄素的纳米粒具有明显缓释作用。该纳米粒制备工艺简单,其粒径、包封率、载药量可控,具有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HNO_3浓度,UO_2(NO_3)_2浓度,Gd(NO_3)_3浓度,NaNO_3浓度以及温度和溶剂辐照对钆分配系数的影响。对S形分配曲线进行了初步探讨。用串级实验研究了钆在逆流萃取过程中的走向和分布。求得钆的净化系数。研究和测定了不同HNO_3浓度、不同UO_2(NO_3)_2浓度和不同温度下Gd(NO_3)_3在水中的溶解度。  相似文献   
8.
U*IV)用作Purex过程中Pu(IV)还原剂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