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原子能技术   9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利用森林生态系统中植物茎叶与土壤氮的氮同位素组成(~(15)N天然丰度值)的变化评估植物固氮能力,为野生固氮植物资源调查提供一种简便易行的测试方法。试验测定了小五台山自然保护区内的豆科植物、非豆科植物和土壤样品的氮含量及其~(15)N天然丰度值。植物茎叶的δ~(15)N值明显不同于表土的δ~(15)N值。豆科植物能固定大气N_2,其茎叶的δ~(15)N值接近大气N_2的δ~(15)N值(0‰)。在估测森林生态系统中固氮植物%Ndfa值时,对不固氮参照植物的选择进行了讨论。油松等少数非豆科植物的δ~(15)N值接近大气δ~(15)N的δ~(15)N值,很可能具有固氮能力。  相似文献   
2.
盆载试验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菌处理麦功成功地诱发根部结瘤,其植株生育正常。株高和干重明显高于不固氮参照组(2,4-D加灭活田菁固氮根瘤菌处理)。ARA法证实其根系呈现固氮酶活性;Kjeldahl法表明其植株,特别是根部,全氮产量大多于高于参照组;~(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得其茎叶~(15)N原子百分超低于不固氮参照组,表明,2,4-D加田菁固氮根瘤菌诱发小麦“类瘤”能固定大气氮。连续4年多次试验表明,2,4-D加田菁固氮瘤处理能使小麦百分之百诱发结瘤,但并非诱发瘤都能固氮。用~(15)N同位素稀释法测定表明,其固氮能力较低,波动甚大。每盆净固氮量约为0.05~18.1 mg纯氮(合0.01~3.87mg N/株),占植株全氮量的2.32%~18.07%。~(15)N同位素稀释法还证实了盆载试验条件下 的田菁固氮根瘤菌的自生固氮活性,其固氮产物能为小麦植株吸收。最后还提出了准确计算结瘤小麦固氮百分率的数学方程式。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盆栽和田间苜蓿的固氮作用,测定了在无氮介质中生长的7种紫花苜蓿和1种白三叶固氮过程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β值),评估了不同生长季节的不同品种苜蓿茎叶和生长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牧草茎叶的δ~(15)N值的变化,用~(15)N天然丰度法、~(15)N同位素稀释法和全氮差值法估算了苜蓿的%Ndfa(苜蓿植株全氮中来自空气氮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了各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4.
不同种、不同品种豆科牧草茎叶的δ~(15)N值相差甚大,表明了它们的固氮能力的明显不同。某些禾本科牧草茎叶的δ~(15)N值很低,接近大气N_2的δ~(15)N值(0‰),表明它们很可能通过联合固氮等途径获取生长所需的N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利用同位素~(15)N对豆科作物固氮量测定的研究。结果表明,~(15)N-A值法和总氮差值法测定五个大豆品种和两种豆科牧草的固氮量值显著相关,两方法的测定结果明显地呈线性关系。通过比较非固氮作物重复间总氮测量值和~(15)N%原子超测定值变异系数的大小,表明用A_N值法估计固氮百分率比用总氮差值法可靠,试验结果还表明,A_N值法测定固氮量比总氮差值法和乙炔还原法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6.
7.
研究了盆栽和田间苜蓿的固氮作用,测定了在无氮介质中生长的7种紫花苜蓿和1种白三叶固氮过程的氮同位素分馏效应(β值),评估了不同生长季节的不同品种苜蓿茎叶和生长在不同条件下不同牧草茎叶的δ~(15)N值的变化,用~(15)N天然丰度法、~(15)N同位素稀释法和全氮差值法估算了苜蓿的%Ndfa(苜蓿植株全氮中来自空气氮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了各方法的精度。  相似文献   
8.
苜蓿,牛尾草混种模式的探讨及其固氮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允寅  张希忠 《同位素》1996,9(2):70-75
田间试验采用裂区设计,在不同种植模式下采用^15N示踪研究了苜蓿与牛尾草混播及单播草地的产草量、产氮量和固氮量的变化。结果表明混作条播优于混作撒播和间作条播,前者更有利于发挥豆禾牧草混作草地的优势,三种处理年均牧草干重分别为1535.9、1280.8和1249.3g/m^2;相应全氮产量为50.83、36.65和36.86g(N)/m^2,年均固氮量分别为42.37、28.21和28.42g(N)  相似文献   
9.
不同种、不同品种豆科牧草茎叶的δ~(15)N值相差甚大,表明了它们的固氮能力的明显不同。某些禾本科牧草茎叶的δ~(15)N值很低,接近大气N_2的δ~(15)N值(0‰),表明它们很可能通过联合固氮等途径获取生长所需的N素,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