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11篇
电工技术   37篇
综合类   19篇
化学工业   30篇
金属工艺   11篇
机械仪表   12篇
建筑科学   16篇
矿业工程   11篇
能源动力   7篇
轻工业   6篇
水利工程   4篇
石油天然气   8篇
无线电   15篇
一般工业技术   26篇
冶金工业   10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2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腈胶乳的加氢反应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水合肼/过氧化氢氧化还原体系,以硼酸为催化剂,在常压下进行丁腈胶乳的氢化反应,研究了过氧化氢加入方式,硼酸和水合肼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丁腈胶乳加氢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过氧化氢连续滴加再附加室温条件,氢化反应效果最好。当硼酸用量为2.64mmol,水合肼用量为95.2mmol,过氧化氮用量为79.3mmol。在60℃,6h下,丁腈胶乳的加氢度可达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2.
基于FPGA的航空全双工以太网交换芯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ARINC664规范第7部分,提出符合该规范的基于FPGA的AFDX交换机整体设计方案及其核心交换芯片中关键模块的Verilog HDL实现,并通过功能仿真、时序仿真、网络仿真等手段对交换芯片的功能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该交换芯片可为航空器中的数据通信设备提供有保障的基于以太网数据帧的交换通道,具有较高的交换性能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正一、扭矩测量非线性误差分析线路补偿为目前扭矩测量中常见的全桥补偿法,图1为电阻应变片全桥电路示意图。该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应变扭矩传感器的热输出问题。但实际使用中扭矩传感器仍不可避免地存在零漂和稳漂等问题,且其大小在μV级以上。而这一漂移信号叠加到实际信号中,就会造成测量误差。故在通常状况下,扭矩测量的输入-输出关系也不完  相似文献   
4.
姚明 《冶金能源》2005,24(2):14-16
介绍了板坯连铸切割机节能降耗、维护、维修办法 ,以及切割机升降系统的改造。  相似文献   
5.
6.
本文论述和分析油气计量在稠油开采后期原油乳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原油伴生气测量工艺和测量过程详尽分析和论证,解释和解决目前原油开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原油含水较高时,含水率测定分析存在很大的误差,乳化油的形成、原油含水率及伴生气之间存在密切关联。通过对乳化油形成规律分析,总结归纳出科学的破乳方案,在制定破乳方案过程中对原油含水率和伴生气的体积测试需要及时准确跟踪。我们本着提高油井计量标准的原则,从三个方面论证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手动液压油脂注油机、电动黄油注油机的优、缺点 ,介绍了最新研制的高压油脂注油机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以及参数选择。现场应用表明 ,该装置装油方便、注油压力高、出油率高、性能可靠 ,解决了目前注油机注油量小和不能连续注油的难题。  相似文献   
8.
该文介绍了某钢厂轧机区设备基础PHC管桩静载抽检单桩承载力偏低情况 ,经分析是由于饱和淤泥土中打入大面积群桩 ,引起桩基上浮所致 ,经采用复打后 ,静载试验结果均满足了设计要求 ,文中还总结了预防桩基上浮的一般作法。  相似文献   
9.
综合分析日本海及其周缘现有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表明,日本盆地起源于一个发育在陆壳区中的构造槽地(即朝鲜半岛前寒武纪Ogcheon 槽的东北延伸段)。此结论基于下列证据:1)周缘大陆上辨认出的构造走向,在整个日本海区基本上都能追索;2)“洋下”(“玄武岩”)壳层在无明显水平位移情况下取代了所有先存的地质构造;3)海底地质详图显示出在日本海整个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