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篇
  免费   0篇
金属工艺   1篇
轻工业   1篇
原子能技术   7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一种耦合表面络合吸附作用的地下水溶质迁移模型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下水中溶液化学作用对溶质迁移的影响日渐引起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发生于固-液表面的吸附作用,对溶质迁移的影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关于吸附机理的解释很多,其中表面络合吸附是近年来解释吸附作用比较成功的假说之一。本文建立了一个基于表面络合吸附作用的地球化学模式,并将其与传统的对流-弥散模型相耦合,建立了一个能够考虑表面络合吸附影响的溶质迁移模型。通过与已发表的某著名算例的结果进行的对比分析,与前人结果吻合较好,表明本文所建立的模型获得了初步成功。  相似文献   
2.
镎、钚、锶在黄土地下水中地球化学行为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中国的浅地层处置方针和现场实际情况,采用地球化学模式程序EQ3/6模拟研究了核素镎、钚、锶在浅地层埋藏条件下黄土地下水中的地球化学行为,其中包括核素在黄土地下水中的存在形式及地下水-黄土相互作用条件下核素存在形式的变化规律和次生矿物的生成种类和顺序等。研究结果表明:1)在现场地下水中核素的存在形式为:镎以NpO2^ 为主,次为NpO2CO3^-、:NpO2OH(aq),分别占73.88%、19.72%和5.86%。钚以Pu(OH)5^-占绝对优势(99.68%);锶的存在形式以Sr^2 为主,占94.84%。2)水-岩作用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地下水中加入研究浓度的核素镎、钚后,瞬间将生成NpO2和PuO2沉淀,同时还将生成一系列其它矿物的沉淀,主要有赤铁矿、绿泥石及磷灰石等。地下水-黄土相互作用过程中溶液中镎的浓度和存在形式变化表现为突变,在反应的初始阶段以NpO2^ 为主,占95.37%,反应进行约半小时左右时,镎的存在形式突然发生了质的变化,瞬间转变为以Np(OH)5^-为主,且含量占99.16%,但体系的pH值并没有发生突然的改变。地下水-黄土相互作用过程中钚的存在形式的变化基本上遵循渐变的规律。由反应初期以PuO2^ 为主,次为Pu(OH)5^-,逐渐过渡到Pu(OH)5^-、Pu^3 和PuSO4^ 共存,到反应后期则以Pu(OH)5^-占绝对优势,并伴有少量的Pu^3 。锶的主要存在形式在反应前后基本上未发生明显的改变,且在各种体系中均表现为以Sr^2 为主。  相似文献   
3.
橙子果实色泽鲜艳,果肉汁多酸甜可口,且营养丰富。研究发现:橙子含有大量维生素C、胡萝卜素、果胶、矿物质和膳食纤维等营养成分,具有很高的食用、药用价值。橙子经过发酵酿造成果酒之后能够很好的保留其营养价值,且赋予橙子果酒酒香。本文综述了带皮橙子果酒发酵工艺流程、橙子果酒脱苦、香气成分等,并对橙子的深加工及橙子果酒的发展前景做了展望,为橙子的深加工和橙子果酒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包气带黄土-石英砂介质中出现的水分绕流现象,采用了剖面二维水流数值模式进行了模拟;利用黄土对^3H几乎不吸附的特点,采用^3H的野外迁移试验资料验证流场.随后模拟了^90Sr 在黄土包气带中的迁移,模拟过程中将源直接放在石英砂周围的黄土结点上.对^90Sr在包气带迁移的数值模拟结果显示了与实验结果相符的双峰现象,表明介质的差异可能是导致^90Sr浓度双峰现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收集到的田湾核电厂址(2a)、秦山第二核电厂址(2a)、大亚湾核电厂址(2a)和福建惠安核电厂址(4。)的逐时降水资料的统计与分析,估算了我们自己提出的事故冲洗因子确定论计算模式中的重要参数“降水时间份额Fw.i=1.0”和“降水强度分配比fw.i”的数值,并在各核电厂址的Fw.i和fw.i估算值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滨海厂址的推荐值:Fw.1=1.0、Fw.2=0.9、Fw.3=0.7、Fw.4=0.3;fw.1=0.60、fw.2=0.20、fw.3=0.20。  相似文献   
6.
放射性核素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行为对于核废物处置的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研究放射性核素在土壤和地下水中的迁移行为通常有两类模式,水力学模式和地球化学模式,其中反应路径模拟方法作为地球化学模式中的重要内容,不仅能给出系统平衡时的物质浓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给出系统从非平衡到平衡这一变化的过程。本文概要阐述了反应路径模拟的原理及EQ3/6程序的特征,以中国辐射防护研究院野外试验场为例,使用EQ3/6程序对Np、Pu在黄土地下水中的反应路径进行了模拟,给出了Np、Pu在涉及水一岩不可逆反应的黄土一地下水系统,局域趋于平衡过程中系统的化学组成随反应进度的变化,与已有实验结果进行了比对。  相似文献   
7.
非饱和带核素迁移过程中滞留因子Rd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表征地质介质对核素阻滞难易程度的滞留因子(Ra)在核安全评价模式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参数,通常用Rd=Vflow/Vc或Rd=1 ρKd/θ来计算Rd。本文就实际应用中,如何正确地计算和使用Rd进行简单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采用Java语言开发了一个核废物处置环境影响评价支持系统,系统中耦合了目前核废物处置工程环境影响评价中常用的计算模式,如GROUND、FEMWATER、FEMWASIE,以及笔者开发的非饱和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拟合模式REDT。系统具有方便的菜单式数据输入界面和计算结果的可视化功能,实现了计算所需的参数数据库与计算模式的动态链接。  相似文献   
9.
在核级奥氏体不锈钢无缝钢管晶间腐蚀试验的基础上,结合该不锈钢无缝钢管的生产制造工艺和敏化热处理过程,分析得出该无缝钢管在敏化热处理后的微观组织为γ奥氏体+δ铁素体+M23C6碳化物,M23C6碳化物大量析出而造成的晶界贫Cr是晶间腐蚀试验不合格的主要原因,且δ铁素体的存在对该核级奥氏体不锈钢无缝钢管的耐晶间腐蚀性存在不利影响。为保证该类型核级奥氏体不锈钢无缝钢管的晶间腐蚀性能,建议在满足化学成分设计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元素含量配置和采取更为优异的固溶热处理制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