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石油天然气   6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针对分布式多源油气勘探数据共享的需要和共享平台建设的关键技术,剖析了二三维一体化数据共享平台的结构体系、分布式多源油气勘探数据的客户端混搭集成技术模式与数据访问标准接口。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分布式多源油气勘探数据共享二三维一体化平台的原型,对油气信息的共享与分布式管理提供了一个可试验的平台与模式。  相似文献   
2.
笔者分析研究了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地区卫星图象的信息特点,摸索出了几个较成功的数字图象处理方法。其中我们命名为“二次增强处理方法”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处理后的图象色调鲜艳,信息量丰富,见到了较好的地质效果。本文的重点研究区是克拉玛依油田以北的扎伊尔山至哈山地区。该区的卫星遥感图象是1976年12月7日美国2号陆地卫星拍摄的。该区的这个季节没有植被的影响,地表景观主要是出露的石炭系、花岗岩、第四系覆盖区的戈壁砂、砾。反映在卫星遥感图象的4波段、5波段、6波段、7波段这四个光谱波段之间,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通过算出的四个波段之间协方差矩阵(见式(1))可明显看出,在式(1)中,矩阵中对角线各元素值  相似文献   
3.
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稠油开发步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在国际上常称为重油或沥青,是一种粘度高、流动差的非常规石油资源。目前我国已在12个盆地发现了70多个稠油油田,约占石油资源总量的20%,石油资源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稠油远景储量更为巨大。近十几年来,我国采用热采技术,成功地开发了一批稠油油田,打开了稠油开发的新局面,但由于稠油的特殊性质使开采技术难度大,开采成本明显高于常规石油,因此国内稠油产量/资源量系数一直小于石油总产量/石油总资源量系数,具有相当大的增产潜力。加大对稠油资源的勘探开发投入,依靠科技进步加快稠油开发步伐应当成为我国能源供应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4.
以硅酸钠溶液、白油和乳化剂为实验材料,采用显微观测和流变测量的方法,研究了乳状液水油比变化对其微观结构及流变特征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水油比增大到50:50时,乳状液中开始出现絮凝结构,粘度急剧增大,弹性效应开始出现并不断增强,乳状液由牛顿流体变成非牛顿流体。  相似文献   
5.
塔北地区植被波谱特征研究与遥感图象油气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地区植被反射波谱特征的系统研究表明,油气区与非油气区相比,同类植物反射率明显偏低,其差值可达20%;同时还表现出一定的蓝移和吸收峰深度的差异;油气区的植被病变可导致反射峰的消失。植反射波谱特征的变化进一步证实了烃类微渗漏现象的存在。依据植被波谱的差异,设计了TM图象处理方案,在DIV-KL、CAP-KL变换等图象上,油气区与非油气区表现出明显的然调差异,根据图象信息,发现了几个有待  相似文献   
6.
管道线路优选是涉及到多种复杂因素的综合决策问题。目前,一种多属性决策技术,即层次分析法已用于管道线路选择决策支持系统。介绍了西气东输工程中靖边至郑州段应用RS和GIS系统综合评价管道线路优选情况。根据该段线路的特点,将RS系统作为信息源,以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技术支撑,建立了管道选线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包括管道线路长度、交通状况、穿越障碍、地形地貌4个方面的12个因素,对各专题进行了空间分析和统计。将层次分析法与专家知识相结合,实现了全部因素的权重排序。利用该评价体系对各备选线路进行了评价,确定了最佳线路。  相似文献   
7.
利用Hyperion数据提取海洋烃渗漏信息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洋油气藏普遍存在着烃类渗漏现象,通过应用遥感数据检测海洋表面烃渗漏信息并最终确定油气藏位置,这一技术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并被广泛应用于海洋石油前期勘探。本文通过进行室内、室外油膜模拟试验,利用Hyperion高光谱数据进行了提取海域烃类异常信息的初步研究。图谱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烃渗漏异常区域与普通海水的图谱特征差异主要表现在可见光至近红外波段。运用光谱角度制图法(SAM)提取研究区的海面烃渗漏信息,将提取结果与已知油气地质资料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取的烃类异常信息与油气藏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8.
高温稳定剪切条件下聚乙烯亚胺冻胶成胶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由不同相对分子质量M(6.47×106~1.06×107)和水解度(2%~25%)的5种PAM与聚乙烯亚胺PEI-Cl(M为3000~3500)的蒸馏水溶液在100℃、静态条件下的成冻性能,选择1.25%HF70008(M=8.18×106、水解度2.5%的PAM)/0.625%PEI-Cl为实验成冻体系.该体系在120℃、51/s下连续剪切时的表观黏度曲线包括诱导、成冻和稳定三个阶段;在110℃下,剪切速率由11/s增至201/s时,初凝时间由2162s缩短至840s;由90℃、100℃、120℃和51/s下的初凝时间接Arrhenius公式求得,该体系的表现反应活化能为61.94kJ/mol,与文献值一致.通过改变该体系中PEI-Cl的用量求得HF70008与PEI-Cl的临界质量比为2:1,高于此比例的体系形成的冻肢不稳定.温度、剪切速率、PAM和PEI用量对成冻时间的影响与一般聚合物冻胶相同.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