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2篇
机械仪表   3篇
矿业工程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为适应高转速要求,航空试验器轴承通常选用陶瓷的球体和复合材料的保持架。这种轴承发热量小,同时保持架材料具有轻且脆的结构特点。轴承振动经过试验器传递到振动传感器后,常规的振动采集与温度监控都很难识别出有效的轴承故障信息,无法对轴承故障进行准确预判。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小波包、经验模态分解(EMD)和Hilbert-Huang变换(HHT)组合的轴承振动信号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小波包对振动噪声的抑制作用,经由EMD方法,对非平稳信号进行平稳化处理;之后,通过HHT时频分析提取出轴承的故障频率。通过将仿真信号和航空试验器的高速工装轴承的故障试验信号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技术对提取该类轴承故障特征的有效性,可为轴承故障早期诊断方法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吕作鹏  娄鹏  冯金  覃琨  钱露露 《机械传动》2019,43(8):171-176
基于风扇驱动齿轮箱外啮合人字齿试验件试验时的现象,结合动力学分析及故障理论等知识,建立一套对轴心轨迹的提纯滤波方法。通过对比振动数据与提纯滤波轴心轨迹的变化趋势来判断故障类型,确定提纯后的轴心轨迹可以更早的发现问题,避免严重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浮选柱技术及设备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要介绍了浮选柱的分类、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等;重点阐述了浮选柱设备的发展,包括浮选柱的关键部件--气泡发生器和柱体,并比较了它们的优缺点;最后,指出了浮选柱未来的发展方向:自动化控制系统、新型气泡发生器的研发、浮选柱数学模拟以及短流程的浮选柱分选工艺是将来浮选柱技术及设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几种降解褐煤模型化合物的白腐真菌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褐煤的结构入手,选定了褐煤的3种模型化合物,使白腐真菌对其作用,并对微生物的培养条件进行优化,测定菌体生长曲线和胞外酶的活性,研究菌重和蛋白含量的变化,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检验菌体所产胞外蛋白。研究发现,云芝和金针菇能够在模型化合物存在条件下生长,其最佳培养条件为pH值6.0、碳氮比5、吐温-80、浓度0.1%,其中云芝的过氧化氢酶活力为0.173mg·ml^-1·min^-1,同时产生多酚氧化酶等。  相似文献   
5.
某型齿轮箱试验件在试验过程中,出现非周期性的振动幅值波动,导致整个试验停滞,严重影响试验进程。通过对试验件进行检查及振动数据提纯滤波分析,将故障定位为由于装配未压紧导致圆柱滚子轴承内圈打滑,并且通过拆解试验件验证了试验件的故障定位,并提出了改进方案。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低阶煤降解机理,从马庄煤矿附近土壤中筛选出4株具有降解煤炭能力的细菌,利用其中较好的一株细菌对低阶煤模型化合物中百里酚、苯甲酸乙酯和萘进行降解试验研究.通过对降解后的培养液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发现该细菌对苯甲酸乙酯没有明显的降解;对于百里酚具有较高的降解能力,对质量浓度0.1 mg/mL的百里酚的降解率为97.2%;该细菌对萘具有明显的降解能力,当萘的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细菌的生长优于没有加入萘的情况,其对萘的降解率最高,约为80%,随着萘浓度的增大,细菌生长更加旺盛,但降解率变低,这可能是由于细菌利用萘降解产物生长而限制了其进一步降解.  相似文献   
7.
分子生物技术在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变化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分子生物技术中PCR-DGGE、cDNA文库法、PLFA、BIOLOG、FISH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及其在土壤污染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土壤中常见的2种污染物重金属和有机物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这些技术在土壤微生物的检测、多样性分析等领域中的应用.建议利用分子生物技术获取矿区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信息,建立矿区土壤微生物信息资源库,重点在于整合对重金属有吸附和富集作用的微生物和对有机物有降解作用的微生物的信息收集和处理,为矿区土壤生态恢复提供微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吕作鹏  罗健  冯金  钱露露  黄钟韬 《机械传动》2021,45(5):161-168,176
风扇驱动齿轮箱具有结构复杂,系统动力学分析困难的特点.通过对齿轮箱零部件的模态分析和敲击模态试验,验证了零部件级模型的准确性.再通过外啮合的子系统级动态响应分析和性能试验对比分析,验证子系统结构的分析合理性.最后,通过模态综合法,将各子系统统一到内啮合系统中进行动力学响应计算,并与试验数据进行分析验证.明确各环节的分析验证要点,逐级迭代.建立一套从部件级到子系统级,最后到系统级的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的系统级分析方法,为今后复杂系统的参数敏感度分析和模态识别等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