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0篇
轻工业   34篇
石油天然气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4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因探针技术及其在食品卫生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立在DNA杂交基础上的基因探针技术是现代分子生物学中的一种常规技术。用基因探针技术检测食品中的有害微生物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和操作简便、省时等优点。近年来 ,有关非放射性基因探针、DNA生物传感器探针及分子信标探针等技术研究取得的重要进展 ,必将加速基因探针技术在食品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本文对多种基因探针的技术原理与研究应用概况及最新进展进行了综述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适宜拳参愈伤细胞的诱导、组织分化及快速生长的培养基成分。方法以拳参的幼嫩叶柄为外植体,接种于附加2,4-D、N A A、6-B A、K T及其组合的M S培养基上,观察拳参愈伤组织的诱导、分化及愈伤细胞的生长状态。结果MS 0.4 mg/L 6-BA 2.0 mg/L NAA对拳参愈伤组织的诱导效果最好。MS 0.2 mg/L 6-BA 2.0 mg/L 2,4-D增殖培养的愈伤组织较适合于器官的分化,MS 0.2 mg/L 6-BA 4.0 mg/L NAA增殖培养的愈伤组织较适合于做细胞悬浮培养的材料。结论建立拳参愈伤组织诱导,愈伤组织分化和愈伤细胞快速增殖体系,为进一步研究药用植物拳参细胞的分子机制及次生代谢等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国内外食品中微量有害金属元素形态分析的几种常用技术及一些新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食品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转基因食品与普通食品的重要差异在于前者含有采用DNA重组技术导入的外源基因。近年来随着大量的转基因食品被批准商业化使用 ,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对影响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重要因素———外源基因及其编码蛋白的食品安全性进行了简要的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5.
本文介绍了在已成功实施的办公自动化系统(OA)技术平台上,为满足其他业务需求,利用OA系统先进的工作流、文档数据库等技术特点和优势实现对技术文档周转管理的自动化审批、流转及归档等功能,扩大了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6.
水溶法提取花生蛋白新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7.
发芽处理对大豆中铁化学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发芽大豆中铁的不同化学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发芽处理可以使大豆中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的可溶性铁和二价铁的含量增加。进一步研究表明,大豆发芽过程中植酸含量的降低及还原型维生素C含量的升高可能是引起发芽大豆中铁化学状态变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本文详细研究了染料中性红与亚硝酸盐在酸性介质中的亚硝化反应,亚硝化产物呈蓝色,其最大吸收峰位置在λmax=630nm处,并由此建立了一个简单、快速、实用、选择性好的比色测定肉制品中亚硝酸盐新方法。在最佳实验条件下,亚硝酸根据浓度在0~90μg/50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其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2。本法用于肉制品中微量亚硝酸盐的测定,结果与萘基盐酸二氨基乙烯比色法[1]一致。  相似文献   
9.
钼蓝比色法测定食品中的还原型维生素C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食品中的还原型维生素C(Vc)能将磷钼酸盐定量还原成亮蓝色的钼蓝络合物,通过比色即可测定出食品中的还原型维生素C的量。本文详细研究了影响显色反应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在酸性介质中,维生素C与磷钼酸盐的反应速度快且反应体系的吸光度稳定。在本文试验条件下,Vc浓度在0~1500μg/25ml范围内服从比耳定律。应用本法测定韭菜、桔子晶等食品中的还原型Vc,并与2,6-二氯靛酚法测定结果比较,基本一致。本文通过试验建立了一种测定食品中还原型Vc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合成积累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徐茂军 《中国粮油学报》2003,18(3):51-53,58
测定了鲁豆2号、淮豆l号、吉林3号和楚秀等4种不同品种大豆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供试大豆在发芽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均显著增加,说明大豆发芽过程中开始了抗坏血酸的合成代谢。发芽4天后的鲁豆2号和淮豆l号的抗坏血酸含量高于相同发芽条件下的吉林3号和楚秀,表明不同品种发芽大豆中抗坏血酸的合成能力不同。在4种发芽大豆中均检出半乳糖酸内酯脱氢酶(GLDH),其活性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蓝光、白光、紫外光对GLDH活性具有促进作用,紫外光的促进作用最显著。在相同光强和相同时间的紫外光照射下,楚秀和吉林3号的抗坏血酸增加量高于鲁豆2号和淮豆1号,表明不同大豆品种对紫外光的敏感性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