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7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朱荔丽  苏日娜 《包装工程》2020,41(16):43-50
目的民族服饰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女性头饰是其中的重要一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有大量研究成果出现。对近三十余年蒙古族头饰的相关研究进行综合性梳理,可以掌握其发展进程及研究重点,进而提炼核心内容,构建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为相关研究提供方法论及材料内容的参考。方法一是类型比较研究,从地域邻近文化的趋同性所致头饰造型的相似性角度勾勒出部落头饰的类型样貌。二是整体解读研究,实现由点及面的研究过程,保证研究的精准性与全面性。结论对于蒙古族女性头饰外观、材料及审美的研究已告一段落。下一步需要展开更为深入的研究,一方面需要进行田野资料的搜集,作为文献研究的重要补充,以提高研究的现实价值;另一方面需要透过头饰等物质文化的研究来聚焦与之相关的人群,由物及人,实现技艺文化的在地化研究。  相似文献   
2.
基于现代设计视角探析传统岁时节日视觉符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朱荔丽 《包装工程》2013,34(14):109-112
在对传统岁时节日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尝试理清“传统岁时节日视觉符号”的概念,对传统岁时节日视觉设计的原则和方法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3.
朱荔丽  谢园 《包装工程》2017,38(18):15-18
目的对传统手工艺的活态发展提出路径参考,以期使其能够在都市型生活方式的大面积确立和普及的背景下稳健传承。方法参考民俗学学科的学术转向,将"生活革命"这一视角转向传统手工艺传承和保护,分析传统手工艺当下面临的发展困境,探讨原本适应于农业社会和传统社会的手工艺如何面临社会转型这一大挑战,并且在现代、工业社会中焕发生机。结论在现代"生活革命"背景下,传统手工艺的活态传承需打破传统束缚,以创新意识为基础,与时下热点相结合,同时利用大众媒体和网络平台跨界破壁,不再将传统束之高阁而是"落地"生活。  相似文献   
4.
新型城镇化语境下京津冀民俗艺术文创产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民俗艺术面临着去留的问题,京津冀地区民俗艺术又当何去何从,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方法从设计师的视角出发,通过文创产业化开发的方式,使京津冀地区文化气息与当地民俗艺术相互渗透,打造具有地域民俗特色的"一地一品"民俗文创品牌。结论通过个案研究,并以京津冀地区为背景,文创产业开发为手段,旨在提出新型传承模式,为青年设计师提供丰富的设计思维和创作思路,同时带动京津冀地区民俗艺术协同创新,使民俗艺术回归"大地"。  相似文献   
5.
北京长城文化带是《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中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长城主体建筑的保护工作已日趋完善,但沿线村落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出于保护传统、振兴乡村的目的,长城文化带沿线传统村落的文化遗产旅游及文创产品开发工作极具现实紧迫性。通过对长城文化带沿线堡寨村落遗产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运用社会设计理念,总结出乡村振兴视角下的文创产品设计策略:一是论述如何将现代生活的功能需求、人民的审美现状、国际的流行趋势等现代元素注入村落文创产品开发中;二是论述如何将提炼后的村落民俗传统元素,注入文创产品创作、民俗产品包装、村落品牌形象中。通过系统化开发,让隐居长城脚下的传统文化重返“日用之道”,走进当代生活,设计师参与沿线村落实现乡村振兴的过程,不仅见长城,还可见人、见生活、见历史。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阐述了事理学的思想内涵;其次,分析总结了小型医疗器械的设计特点和造型要素,并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分析;最后,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7.
朱荔丽  梁辰 《包装工程》2018,39(18):22-25
目的分析现代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在社会变迁下乡村现存的文化问题,探讨在传统文化的视野下,如何帮助地方政府转型,如何增强公众的文化自信和归属感,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创新可持续发展路径。方法着眼于当下,以"特色小镇"为例,分析小镇的特色服务模式和发展策略,基于理性的商业视角,分析传统文化市场,以满足公众的需求,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结论只有扎根于社会的现有资源,才能延续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不断生长,才能使传统文化具有可持续生存的内在活力。同时,将数字新媒体创新置于传统文化活态传承视野下进行分析,将"传统"与"现代"共融合作,共同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8.
新农村建设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庞涛  朱荔丽 《包装工程》2015,36(10):28-31
目的探讨在新农村建设语境下,如何通过数字化途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法采用设计艺术学与民俗学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关注艺术形式,又探寻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不赘述非遗数字化保护理论,着重关注其文化内涵及民俗语境。结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置于新农村建设语境下进行分析,尤其是与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共同思考,是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虽然发展现状存在着困惑与悖论,但是其发展前景是可行的,那就是构建一个符合国情、民情、乡情的数字化保护方式,踏实稳健地开展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