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化学工业   2篇
建筑科学   1篇
矿业工程   2篇
轻工业   1篇
水利工程   2篇
冶金工业   2篇
自动化技术   18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氮肥运筹对强筋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合理运筹氮肥能够显著提高强筋小麦籽粒产量.拔节期叶面喷施氮肥显著提高了强筋小麦的株高、穗长、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促进小麦获得了最高产量;适当增加中、后期氮肥施用比例有利于改善强筋小麦品质,以拔节期和抽穗期分两次追施氮肥效果最佳.综合产量和品质效应,以拔节期喷施氮肥为最佳氮肥运筹方法.  相似文献   
2.
以Mn、Cu、Zn、Pb、Cd、Cr、Ni七种重金属元素为评价因子,主要依据温室蔬菜产地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和国家土壤环境质量二级标准为评价标准,以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为评价方法,研究了合肥地区27个采样点大棚土壤重金属含量状况.结果表明:本地区大棚土壤综合指数<1,属于尚清洁等级.但Cd单项指数>1,有潜在的污染性.  相似文献   
3.
在皖南红黄壤地区利用大田试验研究了连续施用磷钾肥对油菜产量、养分吸收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合理配施磷钾肥,促进了油菜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油菜植株的养分含量和养分吸收量,从而显著增加了油菜的产量,并且磷肥的增产效应大于钾肥效应,三季油菜平均产量以处理P90K120最高,达到了1968.7 kg hm-2;同时连续施用磷钾肥能够改善土壤养分含量,显著提高了土壤速效钾、速效磷含量,与试验前土壤相比,速效磷增加了14.83~20.2 mg kg-1,速效钾增加了69.51~109.61 mg kg-1。  相似文献   
4.
砂姜黑土10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施肥是砂姜黑土小麦增产的关键,N肥增产贡献率为69.4%,P肥增产贡献率为23.3%,K肥为7.3%。P、K肥的肥效随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凡施肥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都有所提高,施P处理土壤速效P含量提高幅度较大,每年每公顷施135kg K2O尚不能满足一年两季作物的高产需求,应适当提高K肥用量。  相似文献   
5.
连续三年多点研究不同品种生姜的营养特性和养分吸收规律。结果表明,柴姜全株养分平均含量的高低顺序为N>K>P>Mg>Ca>Zn,N、P、K、Ca、Mg、Zn比例为100:14.7:99.2:1.8:6.0:0.3,养分吸收量也较低,N∶P∶K约为7∶1∶7。狮头姜K含量最高,含P量较柴姜明显下降,K、N含量显著提高;养分吸收比例为100:11.9:128.9:1.4:5.1:0.2,吸P量占的份额较小,K、N比例增大,N∶P∶K约为8∶1∶11。狮头姜单位产量所需养分数量,P、Ca、Mg和Zn较柴姜增加不多,K和N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6.
采用聚乙二醇单甲醚(1000、2000)、甲基丙烯酸、阻聚剂、催化剂、引发剂、苯乙烯、丙烯酰胺和对苯乙烯磺酸钠合成了用于水泥沥青砂浆的聚羧酸减水剂.研究了酸醇摩尔比和苯乙烯、丙烯酰胺、对苯乙烯磺酸钠的用量对合成减水剂性能的影响.对聚羧酸减水剂配比进行了优化,进行了中试,制备了CA砂浆样板,并进行性能测试.用GPC对中试聚羧酸减水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大单体的制备及减水剂聚合工艺是可行的.最佳酸醇摩尔比为4.0:1.0,苯乙烯和丙烯酰胺的最佳用量均为3%,对苯乙烯磺酸钠用量以不超过3%为宜.掺该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CA砂浆性能良好,制备的CA砂浆样板基本无缺陷.  相似文献   
7.
通过日常对S5-115U可编程逻辑控制系统的故障分析和处理,提出了一套故障鉴别处理方法,并对该系统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8.
淮北砂姜黑土大豆施硒试验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用亚硒酸钠2kg以下,不会导致大豆减产。每公顷施硒4kg以下,不会出现大豆硒中毒症状。每公顷施硒2kg籽粒产量最高。大豆地上部硒浓度与积累量随硒施用量增加而提高,但籽粒硒吸收量明显大于茎叶。随着施硒量的增加,试验土壤的硒含量也相应提高。  相似文献   
9.
吡哌酸嘧啶酯微机控制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介绍了吡哌酸嘧啶酯微机控制系统的总体结构、主要控制回路的控制方案和实际运行结果.  相似文献   
10.
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不同形态氮动态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索巢湖流域稻麦(油)轮作区水稻季减少农田氮素流失的有效耕作措施,降低其对湖区水质的威胁,采用野外定位观测试验并结合室内实验分析,研究了连续两年秸秆还田条件下稻田田面水总氮(TN)、溶解态氮(DN)、溶解态有机氮(DON)、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稻田施用尿素后第2天或第4天田面水的TN、DN、DON和NH4+-N浓度达到峰值,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迅速降低,至8~10 d后趋于稳定;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NO3--N浓度普遍较低;尿素施用后8~10 d之内是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秸秆还田降低这一时期TN、DN、NH4+-N浓度的效果显著,而DON浓度差异未达显著水平。D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存在的主要形态,所占TN比例达63.2%~88.8%,尿素施用后6 d内DN又以NH4+-N为主,NH4+-N所占TN的比例为33.8%~69.9%。DON是稻田田面水氮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环境效应不容忽视。秸秆还田还有利于水稻产量的提高,增产幅度分别为12.25%和7.68%,平均为9.96%。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秸秆还田可以作为控制稻田氮素流失的措施在巢湖流域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