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4篇
一般工业技术   3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2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金川矿集区大陆科学钻探岩芯中采集到1 000 m以下的样品,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显示,变玄武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右倾型模式,微量元素显示Rb、Ba、La、Ce、Nd、Sm相对富集,Nb、Ta、Sr、Zr、Hf亏损。Nb/Yb比值高,Th/Ta=1.7~5.63,Ta/Hf=0.10~0.21,具有大陆裂谷初期的玄武岩特征。由此推断,古元古代龙首山地块为一个正处于初期裂解的大陆块。锆石U-Pb同位素测年显示,龙首山地块白家嘴子组至少经历了三期强烈的构造岩浆变质事件,主峰期分别为2.1 Ga、1.9 Ga和1.85 Ga。对比龙首山地块与华北板块、杨子板块、塔里木板块和西域板块的地层结构与构造演化特征,龙首山地块与西域板块有诸多相似性,今后的找矿方向应着眼于整个西域板块。  相似文献   
2.
3.
论述了矿业开发对大气环境、水文系统、土地资源的影响及引起的地质灾害,根据矿山地质环 境质量评价,提出保护与防治矿山地质环境,实施清洁生产工艺,预防和减少污染,采用先进治理技术修 复环境污染,走绿色矿业之路。  相似文献   
4.
小岩体成(大)矿思想于1979年从大量找矿实践中提出,经历了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指导找矿实践,新发现了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由此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学者接受。本文通过总结小岩体成(大)矿的概念、内涵、范畴,提出小岩体成大矿优越的成矿禀赋集中体现在"小、广、大、高、浅(潜)"的五字特征。将小岩体成(大)矿思想提升到小岩体成(大)矿的理论。通过大量的矿床成因研究后,提出了两类小岩体成(大)矿的成矿模式、成矿机制、成矿类型,其中镁铁质岩浆成矿表现为深部熔离(预富集)-脉动式贯入-终端岩浆房(尾部)聚集成矿,中酸性岩浆成矿表现为岩体头部成矿(气,液,矿质,流体头部成矿)与岩体前峰及外侧空间成矿。  相似文献   
5.
硫同位素研究在喀拉通克岩体的地壳物质混染过程中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块状和浸染状矿石、斑点状和脉状矿石以及围岩中硫化物进行硫同位素测试,分析了黄铜矿、黄铁矿、磁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硫化物中的富集状态,探讨了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地质意义。结果表明:块状矿石的同位素测定值与标准值之间的千分偏差δ(34S)为(-1.30~1.84)×10-3,浸染状矿石的δ(34S)为(-2.50~0.85)×10-3,脉状矿石的δ(34S)为(-1.54~3.00)×10-3,围岩中黄铁矿的δ(34S)为(-7.8~-3.3)×10-3;硫同位素在硫化物中的富集从大到小依次为黄铁矿、磁黄铁矿、黄铜矿,说明硫化物之间基本达到了硫同位素平衡;喀拉通克铜镍矿床的硫主要来自于地幔,只在岩浆熔离作用形成的浸染状矿石和岩浆后期热液阶段形成的脉状矿石以及晚期黄铁矿中有少量或局部地壳硫混染的痕迹;地壳硫的加入没有在岩浆源区发生,可能发生在岩浆上升并发生硫化物就地熔离的局部过程中,几乎不对硫饱和及硫化物的熔离产生影响;岩浆在地壳深部发生的橄榄石、铬铁矿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有可能是促使硫饱和与硫化物熔离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针对目前已有的测控系统实时性差、准确性不够、操作不便等缺陷提出了基于μC/OS-Ⅱ系统的HISLIP(High Speed LAN Instrument Protocol)远程测控代理的设计方案。该系统底层硬件采用恩智浦公司的LPC1768微控制器,操作系统采用可靠性、移植性和安全性较好的μC/OS-Ⅱ操作系统;网络层基于TCP/I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协议。传输层以客户端服务器(C/S)模式实现HISLIP协议,并将其作为整个测控系统的通信协议。设计实现了以HISLIP协议为主的仪器通信的软件系统,在对代理的软、硬件的设计、编程和测试,实现了远程测控通信的功能模块的实时性、准确性、操作便利的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7.
8.
刘斌  闫海卿  蒲万峰  袁臻  杨壮  胥欢 《黄金》2020,41(3):5-11
利用MRAS证据权重法,在大水金矿成矿带玛曲矿集区进行找矿预测,经过深部钻探验证,获得显著找矿突破。在成矿地质背景分析和以格尔柯金矿床为代表的典型矿床研究基础上,利用已知矿床的控矿要素与区域地质、物探、化探和遥感等资料进行二次融合,并对融合成果进行空间关联分析,建立玛曲矿集区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床找矿模型,提取和构置多源地学信息预测因子。基于MRAS证据权重法,分级评价了岩浆期后热液型金矿床的A级、B级、C级3个级别的预测远景区。圈定出辛曲(Ⅰ-1)、大水金矿田(Ⅰ-2)2处Ⅰ级找矿靶区,辛曲东(Ⅱ-1)、忠曲地区(Ⅱ-2)和格尔柯北(Ⅱ-3)3处Ⅱ级找矿靶区。目前,对其中2处Ⅱ级找矿靶区进行钻探工程验证,发现了1处小型金矿床和2处金矿点。  相似文献   
9.
通过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对天山西段北缘地区的岩浆岩岩体作了研究。主要通过矿物地质特 征,对冰达坂一带12个岩体的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总结,得出该区岩体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并 对各个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曲线进行了简要分析,大部分为轻稀土富集型,曲线右倾,具中等δ(Eu)负异常。  相似文献   
10.
内蒙拐子湖一带发现一批中小型Au、Cu矿床(点),空间上与小型花岗岩株(枝)相伴而生。本文利用岩石地球化学方法结合野外宏观岩石学研究,揭示岩浆源区性质与成矿的内在联系。研究表明,拐子湖花岗岩属高钾过铝质的钙碱性系列,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明显,LREE相对富集((La/Yb)N=3.78~20.13)。微量元素ORG标准化显示,富集Rb、Ba、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Nb、Ta、Sr、P等高场强元素(HFSE)。Sr((35.82~364.45)×10-6,Yb(0.79~2.51)×10-6属于低Sr、低Yb型花岗岩,岩浆源区为下地壳火山岩(玄武岩),岩浆形成于碰撞造山-地壳增厚过程诱发的下地壳局部熔融。一系列证据表明,恩格尔乌苏蛇绿岩带所代表的中亚造山带东部古亚洲洋的消失闭合发生在早二叠世末。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