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能源动力   1篇
水利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高分辨率数值模式,在利用实测数据进行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中国潮流能分布最为集中的舟山群岛海域的潮流能进行估算和分析,对最大潮流流速超过2.5m/s的8处水道的潮流能分布状况进行对比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舟山群岛海域重要水道潮流能理论蕴藏总量约为1400MW,其中在资源丰富的重要水道的技术可开发总量约为200MW(换算为1a的发电量,约为2005年舟山市用电量的1.5倍),最大能流密度约为27.24kW/m2,平均能流密度约为13.83kW/m2;通过对比各重要水道潮流特征,认为龟山水道具备更好的潮流能开发环境。  相似文献   
2.
卫星遥感全天候监测海雾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运用光谱分析法和结构分析法以及相应的处理技术,进行了云雾自动检测和分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研究,在此基础上,系统阐明了全天候海雾遥感监测系统的设计原则与流程框架,并利用GMS5和NOAA卫星的可见光和红外通道资料,对2001年4月17、18日的黄海海雾进行了个例监测实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海雾监测结果。  相似文献   
3.
冬、夏季北黄海悬浮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2007年夏、冬资料,应用浊度观测资料对悬浮物质量浓度进行线性拟合,得到较好的反演结果。在北黄海海域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9个断面,利用反演的悬浮物质量浓度,综合温度、盐度等水文要素,辅以冬、夏季山东半岛沿岸流、北黄海冷水团和黄海暖流的季节变化特征,着重分析了冬、夏季北黄海悬浮物分布特征、形成原因以及季节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冬、夏山东半岛北部沿岸、成山头海域和老铁山水道以及旅顺湾附近海域始终为高悬浮物浓度区,呈现出近岸高,离岸低,底层高,表层低的态势。夏季,水体垂向层结显著,受北黄海冷水团以及沿岸流的作用,老铁山水道附近及山东半岛北部沿岸的高悬浮物浓度值区基本不能进入北黄海,只能沿岸分布,并且由于海底底质为粘土质以及沿岸流的共同作用,成山头附近海域悬浮物浓度值很高,但基本为局地再悬浮,没有向外输送的趋势。冬季受强劲东北风的影响,水体垂向混合均匀,悬浮物浓度值比夏季高得多,悬浮物的分布受黄海暖流、沿岸流以及地形的影响,特别是成山头附近海域,存在一个显著的高悬浮物浓度值区,并具有向南输送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由于天气等各种因素,卫星遥感叶绿素数据中的大面积无规律缺失问题一直是遥感数据领域的研究热点,阻碍了卫星数据的应用。因此,卫星遥感数据的重构和再分析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关注海域获得时空连续的完整数据对于扩展遥感数据的应用范围,提高其数据利用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针对这一系列问题,基于对东中国海叶绿素时空多尺度(包括天气过程时间尺度)变化机制研究的需要,结合多变量DINEOF方法和最优插值等数学方法的优点,成功构建和发展了多尺度最优插值、二次订正的多变量DINEOF方法,简称DINEOF-OI方法。对于目标缺测数据点重构过程中,如何有效分配时间序列上与空间场中的观测数据对重构数据的影响权重,取决于研究的具体目标问题,是研究的重要思路创新。基于这一方法对东中国海近10a的卫星遥感叶绿素数据成功进行了重构试验,并较成功地刻画了东中国海海表面叶绿素的包括天气尺度在内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5.
夏、冬季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悬浮物输送机制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2007年夏季和冬季两个航次的国家908专项ST02区块(渤海海峡及北黄海)水体专项调查资料,分析了温度、盐度、密度、浊度等水文要素的夏、冬季的大面站变化,并选取了有代表性的B1、B2两个断面,结合该水域的历史地层浅剖资料,辅以ECOM模型对研究海域的冬季环流场进行模拟,着重分析了夏、冬季山东半岛东北部沿岸悬浮物输送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半岛沿岸悬浮物向外海输送存在类似“夏储冬输”的规律:夏季,调查海区海水浊度普遍小,加之盛行东南风,沿岸流主要流向北部,夏季黄海冷水团在中底层与山东半岛东部沿岸水形成明显的锋面,阻碍了沿岸流携带的悬浮物的经向输送,故夏季应是悬浮物沉积的主要时节;冬季,借助于强劲的东北风,山东半岛沿岸流大大加强,携带大量再悬浮沉积物沿岸向外海输送,但冬季北向的黄海暖流与南下的沿岸流形成了明显的剪切,使悬浮物不能越过山东半岛东部陆架末梢,从而形成了山东半岛东部沿海特有的Ω状泥质沉积带.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