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42篇
电工技术   2篇
金属工艺   6篇
机械仪表   2篇
能源动力   47篇
轻工业   2篇
无线电   4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黄清海 《中国有线电视》2006,(18):1831-1831
1 全频段信号电平偏低 引起电平偏低的原因较多,主要有温度变化、放大器工作异常、电缆老化等几种。 (1)温度变化导致电平下降 温度变化导致电平下降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温度降低使电缆芯线热胀冷缩而接触不良引起电平降低,出现这种情况时低频段的电平比高频段的电平下降快,此故障多发生于冬季,出现这种故障必须重做接头,并紧固接口器件;其二是温度升高使电平下降,根据电缆的温度特性,随着环境温度的升高损耗随之增大,  相似文献   
2.
【摘要】 目的 初步评价支架治疗颈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1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共检出16枚颅内动脉瘤。其中位于颈内动脉分叉部的11枚动脉瘤均为宽颈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5 ~ 18 mm。所有患者采用不同类型支架及支架技术治疗,并于术后1、3、6、12 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治疗中采用不同类型支架11枚,其中球扩支架1枚,自膨胀支架10枚。动脉瘤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4枚,Ⅱ级2枚,Ⅲ级5枚。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0 ~ 1分11例。11例患者随访1 ~ 108个月,均病情稳定,无新发的神经功能障碍。影像学随访7例,随访时间1 ~ 48个月,动脉瘤不显影4例,改善2例,稳定1例。结论   对于颈内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支架治疗技术可行,且安全有效,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目的 总结应用药物洗脱支架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经验,探讨其近、中期疗效、安全性及预防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27例患者均为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脑梗死后恢复良好,狭窄程度在50%以上且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在局麻或全麻下,采用直接支架成形术进行治疗.术后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并定期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结果 27例患者28处脑动脉狭窄采用药物洗脱支架进行治疗,其中27处成功植入药物洗脱支架(Cypher支架24枚,Taxus支架2枚,Firebird支架1枚).平均狭窄程度从术前(74.5±6.7)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多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的临床体会.方法采用2枚或2枚以上支架对8例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者12支狭窄血管行血管成形术,共植入17枚支架,其中颈动脉颅外段狭窄使用自膨胀支架,颅内段和椎动脉使用球囊膨胀型支架.结果所有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狭窄均明显改善,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均无脑缺血发作,除1例动脉闭塞外,其余无再狭窄发生.结论多个支架治疗颅内外动脉狭窄安全有效,但仍需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发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4例ICVD患者的DSA资料,其中短暂性脑缺血(TIA)188例,脑梗死116例,明确有无脑供血动脉的狭窄、狭窄的位置,判断责任血管,测量责任血管狭窄段长度及程度。结果304例ICVD患者中发现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227例(74.7%),可判断责任血管193例(85.0%),其中单纯颅外血管病变104例(53.9%),单纯颅内血管病变70例(36.3%),颅内外串联病变19例(9.8%),TIA组的后循环颅外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脑梗死组,脑梗死组的前循环颅内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TIA组。两组责任血管狭窄的长度及严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重症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更多见,但责任血管狭窄的严重程度和长度与症状严重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后早期发生的缺血性脑损害情况,探讨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的早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前、术后(72h内)行弥散磁共振成像(DWI )检查,结合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情况、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等资料,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系统障碍严重程度,系统评价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的安全性和疗效。结果支架成形术患者术前及术后即刻平均狭窄分别为(72.3±10.7)%与(29.5±13.9)%。并发症发生率为17.2%,神经系统并发症2例(6.9%)。DWI 检出的新发缺血性脑损害13例(44.8%),其中无症状者11例(84.6%)。13例中共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病灶63个,其中55个(87.3%)位于靶血管供血区域,8个(12.7%)位于非靶血管供血区域。2个(3.2%)出现在支架覆盖血管相关穿支供血区域。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的并发症率为0,无病死率。结论DWI 检查在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安全有效。术后早期有一定比率的缺血性脑损害发生,尽管大部分是无症状的,但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张星  刘建民  黄清海 《工业加热》2008,(12):898-902
血流动力学机制被认为是导致脑动脉瘤生长乃至破裂的主要因素。近年来数值模拟已成为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使目前对脑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机制的认识更为深入。本文回顾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对不同条件下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包括速度场、壁面切应力、压力场等方面与脑动脉瘤生长、破裂等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总结,并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4例,动脉瘤直径14~21 mm,首先用可解脱弹簧圈在动脉瘤内成篮,然后用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进行篮内填塞,最后再用可解脱弹簧圈进行瘤体及瘤颈的致密栓塞.结果 3个动脉瘤获得完全致密栓塞,1个动脉瘤有瘤颈残留.临床随访3~12个月,无出血及脑缺血性事件发生.结论可解脱弹簧圈结合游离纤毛铂金弹簧圈是一种可选的栓塞颅内大型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及与之有关的因素.方法总结57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应用球囊膨胀型支架行腔内成形术的疗效,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共治疗颅内狭窄病变61处(23处为后循环狭窄,38处为前循环狭窄),支架均一次成功植入,血管狭窄程度减为0%~32%,1例发生颅内出血.临床随访3~30个月,无短暂性缺血的再发作或中风;DSA随访43例患者,3例出现支架内内膜增生,但均无血管再狭窄.结论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安全、可行的,有助于降低中风的发生率,长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报道应用血管内支架结合电解可脱卸弹簧圈栓塞治疗1例未破裂的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的经验及结果.方法将球囊膨胀型血管内支架跨动脉瘤瘤颈部位置入并准确释放后,微导管超选进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结果支架成功的置入,支架近端在基底动脉,远端在大脑后动脉近段,动脉瘤得到次全栓塞(90%以上),载瘤动脉及毗邻的侧支血管保持通畅,患者恢复满意.结论血管内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顶端宽颈动脉瘤是可行的,支架植入对侧支血管血流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