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3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6篇
水利工程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2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研究再生砖骨料替代天然骨料后钢管混凝土柱的轴压性能,设计了7根圆钢管地聚物砖骨料再生混凝土长柱并进行轴压试验,考察砖骨料取代率(0%、30%、50%、70%、100%)和长细比(22.86、45.71、68.57)对其破坏模态、荷载-应变关系、承载力、侧向变形及延性等的影响。此外,利用ABAQUS软件开展圆钢管地聚物砖骨料再生混凝土柱稳定系数-长细比相关曲线的参数分析。结果表明:圆钢管地聚物砖骨料再生混凝土长柱的破坏模态及受力性能与普通钢管混凝土长柱的相似,具有较高的承载力与延性;柱破坏时均呈现明显的侧向挠曲,钢管中部出现鼓曲,内部混凝土沿截面断裂;柱承载力随砖骨料取代率和长细比的增加而下降,当取代率为100%时承载力相比取代率为0%时下降了12.3%,但取代率在70%以内时,承载力对取代率的变化不敏感,相对取代率为0%时仅下降5.82%;轴压承载力稳定系数随钢材屈服强度、混凝土强度和长细比的提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防屈曲支撑对往复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框架结构损伤发展的影响,基于5榀不同跨度、不同支撑布置情况的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拟静力试验结果,开展了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地震损伤发展规律的研究分析。利用已有的地震损伤模型计算不同支撑形式下的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的损伤指标,根据计算结果分析结构的损伤演化规律,并与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往复荷载作用下实际的性能演变和损伤发展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其他损伤模型,Gosain模型、Hwang模型及欧进萍模型能较为准确地反映防屈曲支撑混凝土框架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规律,可用于描述该类结构损伤演化,且对于不同的支撑形式,采用偏心支撑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在加载后期损伤的发展较平缓,说明耗能梁段利用其塑性耗能有效延缓了结构的损伤发展,避免结构发生过早破坏。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装配式梁柱节点的滞回性能,实现其损伤破坏区域的可控制性,提出一种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铰,钢质铰中设置狗骨式上下翼缘,使塑性铰外移远离节点核心区。设计两种不同构造形式的装配式损伤可控钢质铰,通过低周往复荷载试验与有限元参数分析,考察损伤可控钢质铰的滞回性能与损伤可控性能。结果表明,损伤可控钢质铰的塑性累积耗能发生在翼缘狗骨削弱区域,翼缘非削弱区域未屈服;损伤可控钢质铰的滞回曲线较为饱满,具有稳定的滞回性能和良好的耗能能力,两种钢质铰的延性系数都在7.0以上,等效黏滞阻尼系数都达到0.5以上,且强度无明显的退化;D字型钢质铰的滞回性能优于T字形钢质铰。L/bf、b/L和c/bf的变化对翼缘狗骨削弱型钢质铰的初始刚度影响较小,峰值承载力随着L/bf、b/L和c/bf的增大而减小,且c/bf对峰值荷载的影响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一种塑性可控的钢制连接装配式剪力墙,将结构的塑性损伤与破坏集中在钢制连接件上,主体结构基本保持完好,能够改善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的破坏模式,避免罕遇地震作用下剪力墙在墙体底部发生严重塑性损伤,提高剪力墙的震后可恢复性。对高宽比为1.0的现浇剪力墙、塑性可控的钢制连接装配式剪力墙及更换损伤钢制连接件的装配式剪力墙进行了拟静力试验研究,考察其破坏形态、抗剪承载力、滞回性能、耗能能力等抗震性能指标。结果表明:钢制连接装配式剪力墙的破坏集中在钢制连接件上,墙体损伤程度明显减轻,具有较高的抗剪承载力,其变形能力和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均可达到现浇剪力墙相应值的2倍,损伤钢制连接件更换前后试件的总耗能分别为现浇剪力墙总耗能的5.23倍和4.55倍;位移角达到3%时,上部墙体出现细微裂缝,但钢筋未发生屈服,保持较好的完整性,钢制连接件的耗能占总耗能的89.2%以上,实现了结构的塑性耗能集中控制。更换损伤连接件后的装配式剪力墙可获得与原试件相接近的性能指标,表明更换损伤的钢制连接件可较快恢复剪力墙的力学性能,塑性可控的钢制连接装配式剪力墙具有较好的可恢复性。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制度使低收入阶层难以接受或者完成其高等教育,这不但影响公民平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而且影响高等教育的过程和结果。首先对教育公平进行多元分析,然后分析我国高等教育收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制订规范的收费标准、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扩大政府投资、多元化筹集经费等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高校教师是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学生学习方向的指引者和引路人。构建科学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是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重难点。在"人性化"的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下,体现出"教师为本"的教育理念、促进教师业务能力的综合发展、提高教师自我效能感以及不断地完善教师的评价机制等价值。试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梳理出目前高校教师激励机制中存在主要的现实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预应力钢带加固技术是一种新型加固技术,采用预应力钢带加固技术对钢筋混凝土框架梁端、柱端和节点核心区进行约束加固,可以有效提高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对一榀采用预应力钢带加固的1/2比例的单跨三层钢筋混凝土框架试件进行低周反复加载拟静力试验,结合试验研究结果,对预应力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框架试件的破坏形态、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层间位移角、位移延性系数、耗能性能和刚度退化等抗震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试件最大层间弹塑性位移角可以达到1/28.8,预应力钢带加固钢筋混凝土结构具有良好的延性和耗能性能,是一种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抗震加固技术。  相似文献   
8.
防屈曲支撑在轴向荷载作用下均具有稳定的滞回、良好的耗能能力和低周疲劳性能,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主要的结构体系之一,有相当一部分由于建造时未考虑抗震或抗震设防水准过低、使用功能改变或结构耐久性退化等原因,不能满足现有抗震规范要求,亟需进行抗震加固以提高抗震性能,避免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倒塌,保...  相似文献   
9.
刘如月  张晶  赵菁菁  刘宝英  陈峰  张涛 《软件学报》2018,29(S1):115-123
LoRa网络使用宽带线性调频技术,利用设置不同的扩频因子(SF)来实现不同的传输速率.当网络中节点较多、发生碰撞时,具有高扩频因子的节点由于传输速度低、传输时间长,更易发生碰撞,传输成功率也相对较低.所以当网络中每种扩频因子分配同等数量的节点时,对于低速率的传输不够公平,因为其信道占用时间更长,碰撞概率更大.提出了一种基于扩频因子的分配机制(FSA).高扩频因子由于更易发生碰撞,传输成功率较低,因此给高扩频因子分配较少的节点、低扩频因子分配较多的节点,这样,不同扩频因子传输成功率相同.该机制有效地解决了碰撞网络中节点扩频因子分配不合理带来的公平性问题,降低了高扩频因子节点重传的概率,网络的稳定性大为提升.  相似文献   
10.
为推动废弃黏土砖的资源化利用,设计了45个含不同砖骨料取代率(0%,30%,50%,70%,100%)的地聚物再生混凝土试块(15个立方体试块和30个棱柱体试块),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试验研究。通过单调受压试验,研究砖骨料地聚物再生混凝土试块抗压强度与砖骨料取代率的关系,得到了棱柱体试块的应力-应变曲线,并对其峰值应力、弹性模量、峰值应变和极限应变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砖骨料地聚物再生混凝土呈现碎块慢慢剥落,最终在纵截面出现一条斜向贯穿裂缝而引起斜向剪切裂缝破坏;随着砖骨料取代率的升高,试件的抗压强度呈下降趋势,但延性有所提高;当σ≤0.35 fck时,表面并无细微裂纹,试块处于弹性受压状态;当0.35fck≤σ≤0.85 fck,试件表面微裂缝开展,试块在由弹性向弹塑性过渡的阶段;当0.85 fck≤σ≤1.0 fck,试件表面破坏加剧,内部有声响及裂缝扩展;峰值荷载过后,试件破坏并丧失承载力。随着砖骨料取代率的增大,试块弹性模量明显降低,棱柱体混凝土试块的峰值应力呈梯度化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