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电工技术   9篇
综合类   12篇
化学工业   14篇
机械仪表   4篇
能源动力   14篇
水利工程   1篇
无线电   1篇
冶金工业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0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空冷单元内部流场不均匀,A字架散热管束底角区域冷却不充分,导致凝汽器换热效率差.通过改变空冷单元内部导流板的布置方式,可改善其内部冷却空气的流场,提高空冷凝汽器的传热性能.采用RNG κ-ε湍流模型,对不同布置方式的导流板空冷单元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对比了导流板倾角在20°~50°和导流板数量在2块-10块范围内散热管束表面的温度场.结果表明:加装导流板的空冷单元内部流场均匀性显著提高;当风机出口安装倾角为30°的导流板时,散热管束表面局部高温区域消失;当风机出口安装8块导流板时,散热管束表面平均温度最低,凝汽器换热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
气液两相流容积含气率的图像检测方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开发了一种在线检测气液两相泡状流容积含气率的方法.该方法基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采用高速摄像仪系统,对垂直上升管道中泡状流流动过程进行实时拍摄和图像采集,利用边缘检测和图像填充技术提取并计算气泡尺寸,从而计算容积含气率.对不同工况下的客积含气率进行了实时在线检测,实验结果表明:检测值与真实值比较,相对误差不超过15%,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可以用于气液两相流参数的在线检测.  相似文献   
3.
几种改进BP算法在气液两相流流型识别中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流型识别的实例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用以训练BP网络的改进算法进行性能对比研究.首先分析了基于标准梯度下降法和基于标准数值优化方法获得的各种改进算法的优缺点,然后对各种改进算法在训练中所需要的收敛时间及其达到的误差进行对比分析,为在BP网络识别流型时选择算法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空气─水为工质,对倾斜下降管内气─液两相流流型和摩阻压降进行了理论和试验研究。采用压差波动法测定流型,获得了不同流型下的压差波动信号。根据试验结果,绘制了不同倾角下的流型图,得到了四种主要流型的转换关系式。采用以分液相摩擦折算系数和马蒂内利参数X2的关系整理了倾斜下降流动摩擦阻力试验结果。在理论分析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提出了三种流型下摩擦阻力计算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5.
考虑含气量变化的浆体水击基本方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压力波的传播速度是影响液-固两相流浆体水击压强的主要因素,而波速与管道的材料和流体的成分密切相关。本文分析了含气量对浆体水击的影响,提出了考虑含气量的浆体水击波速公式,在此基础上推导了考虑含气量变化的液-固两相流浆体水击的基本方程。  相似文献   
6.
应用Weierstrass-Mandelbrot(W-M)分形方程构建了均方根粗糙度为0.5mm的壁面,采用欧拉-拉格朗日双向耦合方法,对粒径范围为0.1~20μm的球形固体颗粒在风速范围为3~7m/s的粗糙流道内的沉积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了粗糙流道内的颗粒沉积特性。结果表明:粗糙结构在近壁区间生成一系列湍流涡,可大幅提高微小颗粒(无量纲弛豫时间τ+1)的沉积速度,但粗糙结构对较大颗粒(τ~+1)的沉积速度影响较小;风速的提高增大了近壁区间内的湍流涡速度及湍动能,可增大d_p≤5μm的颗粒的沉积率,但对于d_p≥10μm的颗粒,提高风速会使其沉积率下降;减小壁面粗糙度可作为减弱PM2.5沉积速度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7.
与传统的集中供能方式相比,分布式冷热电联供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结构,具有节约能源、环保性好、启停灵活等优点.从分布式冷热电联供的基本含义、系统特点、集成方案、目前国内的发展状况以及发展中关键性问题等方面展开了简单的阐述,并提出借助于压缩式热泵对排烟余热深度回收利用技术,进一步降低排烟热损失,提高了能源利用率,为我国发展分布式冷热电联供能源系统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采用高速摄像仪拍摄的方法,对垂直上升的气液两相流体在矩形管道内冲刷节距比为1.0、1.5和2.0三种旋转正方形排列的错列管束漩涡脱落特性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在一个漩涡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对周围气泡进行卷吸并在柱后形成气核的全过程;通过对漩涡脱落周期的统计,得出了在本实验范围内随含气率的增大漩涡脱落频率逐渐增大,漩涡脱落,St逐渐减小的结论;当含气率α=0.147时周期性漩涡脱落现象消失.  相似文献   
9.
王蕾  陈东辉  杜长河  李洪伟  洪文鹏 《化工进展》2021,40(12):6540-6546
流化床具有良好的传热传质效率,因此广泛应用于煤粉燃烧、气力输送等场合。但是流化床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恶性流动,脉冲的振动能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流化床的传热系数,减少恶性流动现象发生。本文设计、搭建了烯烃流化床实验平台,通入混合脉冲气流。通过改变脉冲气流的相关参数,对静电信号进行功率谱密度函数分析。并基于静电信号估算气泡尺寸,从而获得流化床内气泡行为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脉冲气流的加入对气泡尺寸有一定的影响。随着脉冲频率的增加,气泡尺寸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脉冲频率为0.5Hz左右时气泡尺寸最小。脉冲气流加入后使得气泡尺寸减小,提高了颗粒流化效果,因此烯烃流化床内流化结束后的团聚颗粒质量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0.
气液两相流并列双方柱绕流涡脱特性数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有限容积法,综合考虑了由剪切引起的紊流和由气泡引起的紊流关系式,基于双流体模型,对不同含气率、不同间距比下气液两相流并列双方柱绕流旋涡脱落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计算发现:气液两相流并列方柱绕流,在间距比T/D<2.0时,双方柱尾迹模式是偏流模式,且宽窄尾迹流是通过中间模式(非偏流)相互转化的;在偏流模式中,拥有宽尾迹模式的柱体具有更小的阻力,拥有窄尾迹模式的柱体具有更大的阻力,而中间模式两柱体阻力相当;在间距比T/D32.0时,双方柱尾迹是“同步”模式,在T/D=2.0时,双方柱以同步同相旋涡脱落形式为主,T/D=2.5、3.0、5.0时,双方柱以同步反相旋涡脱落形式为主。来流含气率增大对抑制气液两相流绕并列双方柱流动的涡街生成贡献很大,当含气率增大到0.12时,没有稳定涡街生成。对气液两相流并列双方柱绕流频域过程分析发现:来流严格对称的情况下,并列两方柱运动参量频域过程是非对称的,两柱体长时间所受到的流体作用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