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1篇
化学工业   1篇
矿业工程   2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3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主要进行了X荧光对Th的预富集试验研究。对使用X荧光拣选机富集到的富钍矿石经过XRD、手持X-ray进行分析,确定了X荧光识别钍的准确性,并得到了钍元素一般赋存于稀土矿物中,如氟碳铈矿、独居石,并发现使用X荧光可以富集钍的独立矿物"铁钍石"。之后使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矿石分选机拣选,阈值为0.3时拣选出的含钍矿物的品位提高到2.34倍,钍的回收率达到18%,并确定了阈值与品位的对应关系,确定阈值为0.4时分选效果最好。这不仅直接降低了进入选冶流程中矿石的放射性,还为钍的提纯提供了预富集技术。  相似文献   
2.
针对以碳酸镧铈为原料制备稀土抛光粉工艺,对工艺流程中的焙烧过程进行了研究,采用XRD、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手段对焙烧前驱体及焙烧产物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表明,铈基抛光粉的焙烧过程主要分为稀土碳酸盐的脱水过程、氟碳酸盐分解过程、稀土氟氧中间化合物的生成过程、稀土氧化物的最终转变生成过程;稀土抛光粉主要有两相构成,一相为CeO2晶格中固溶部分La3+,另一相为CeLa2O3F3,且在CeO2与CeLa2O3F3之间的界面没有形成很好的外延关系,而是存在一定的界面混合;焙烧过程中,主要依靠非均匀形核,形核后CeO2晶粒生长过程中,焙烧450 min,之前(111)面晶粒尺寸的生长速度要大于(200)晶面,450 min之后,整个晶粒形状基本呈球形。且随焙烧时间的增加,晶格常数和晶格畸变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3.
稀土抛光粉因其特殊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广泛应用于手机盖板玻璃、ITO导电玻璃,计算机硬盘玻璃盘片、玻璃光学器件及水晶、水钻、玻璃饰品等领域的研磨和抛光。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发展到今天,稀土抛光粉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稀土抛光粉的主要应用领域也从过去的电视机玻壳转向到目前广泛应用的液晶显示器领域。本文结合上述情况,综述了稀土抛光粉的发展历程、行业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存在水质差、水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废水处理技术也在不断更新换代。不同电厂其脱硫废水的水质、水量相差较大,处理技术的选择也存在较大区别,为了更科学有效地选择脱硫废水处理技术,汇总分析了目前燃煤电厂脱硫废水处理技术,根据实际案例详细分析各处理技术的优缺点,为燃煤电厂对脱硫废水零排放技术的选择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显示,目前燃煤电厂脱硫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主要包括脱硫废水的预处理技术、浓缩减量技术、蒸发结晶技术以及转移固化技术,各废水零排放处理技术参差不齐。详细分析了预处理技术中的三联箱法、双碱法,根据废水特点,该预处理环节可省略,以减少投资成本;浓缩减量技术包含膜法浓缩(RO、FO、ED等)和热法浓缩(利用蒸汽浓缩、烟气余热浓缩),膜法浓缩可实现较高的浓缩倍率且系统稳定,但其较高的投资运行成本有待解决;热法浓缩依靠其低成本、高效率逐渐成为主流浓缩技术。蒸发结晶技术利用烟气余热蒸发(旁路烟道蒸发、烟道蒸发),其运行中的腐蚀、结垢问题有待解决;转移固化技术中的水泥化固定技术,不仅能够固定脱硫废水中的高浓度氯离子,同时对废水中的多种重金属离子具有较好的固定效果,该技术对处理产生的终端高浓度含盐水指明去处,其固化体得以二次利用;高浓度氯离子也可制备净水剂,实现废水中盐分的二次利用。同时,提出了脱硫废水处理技术选择的四原则。低成本、低风险、高成效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路线更符合当前企业需求。  相似文献   
5.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和方差分析的方法,研究了稀土抛光粉抛光眼镜玻璃过程中,中位径、晶粒大小和料浆浓度等因素对抛光过程的影响。利用库尔特粒度仪、X射线衍射仪、ZXZ-Ⅰ型真空泵和双轴复面曲精度抛光机等设备考察分析了稀土抛光粉的各项物理指标和研削能力。结果表明:对于普通光白玻璃片的抛光,稀土抛光粉的中位径在2.5~4.5μm之间,晶粒大小在550?左右,抛光粉料浆浓度为250g/L时,其抛光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6.
7.
TCE高性能稀土抛光粉的制备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高铈稀土抛光粉的制备方法,并讨论分析了制备过程中,湿式粉碎时间、烧成条件和添加剂等因素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