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0篇
化学工业   6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2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存在空间位阻,二苯并噻吩(DBT)及其烷基化衍生物(Cx-DBT)中的硫原子很难与加氢催化剂接触.因此,作为柴油脱硫的主要工艺,加氢催化对于柴油中的主要有机硫化物DBT和Cx-DBT的脱除率比较低,难以实现深度脱硫.针对硫质量分数为3 358 μg/g的催化柴油,采用加氢脱硫与生物脱硫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处理后,催化柴油的硫质量分数降低到20μg/g以下,使用气相色谱-原子发射仪对柴油脱硫前后的硫分布进行检测,发现2种工艺的结合能有效地脱除催化柴油组分中绝大多数的DBT和Cx-DBT,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膜浓水通常具有较高的硬度,有效降低膜浓水硬度,可为后续处理提供有利条件。文中通过几种脱钙剂及其与助剂组合的脱钙效果评价,为膜浓水软化提供借鉴参考。试验结果表明:脱钙效果、沉降速度和药剂浓度、种类、助剂有关,不同脱钙剂对软化脱钙效果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
4.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油田开采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微生物菌种影响采油用生物表面活性剂性能的因素、生物表画活性剂和微生物产生的气体和溶剂在优化采油条件上的协同作用等方面的研究,及在采油工程中应用情况的进展,并对采油用生物表面活性剂的前景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5.
由调节、隔油、混凝气浮处理后的稠油炼制污水,经生物膜法A/O+微电解实验装置处理后,出水指标在达到排放标准的同时,达到了回用水处理装置的进水要求.实验表明,该生物膜反应器能减少污泥产量,降低污泥回流量,提高氧传质效率,具有更高的容积负荷和污泥负荷.该处理工艺能切实能提高炼油污水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油田开采中后期大量污水产生,油气田环境变差导致驱油率降低的现状,在实验室以表面张力法测定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根据CMC形成机理,考察了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形成前后,对应表面张力测定值的影响,通过油田污水对磺酸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的影响实验及结果讨论,得到一些规律,为磺酸盐表面活性剂在复合驱技术中的更好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微生物脱除石油冲硫化物的机理、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展示了微生物脱硫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喷雾法生产石油磺酸盐的研究情况。根据石油组分的特点,采用喷雾磺化技术大幅度增加了石油组分与三氧化硫的气液接触面积,使得磺化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磺化反应接触时间从几小时缩短到几十秒,减少了石油组分过磺化现象的发生,小试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釜式磺化技术相比,采用改造后的喷雾磺化工艺使得石油磺酸盐的收率提高了3%以上,酸性油收率提高10%以上,酸渣收率降低35%以上,可实现连续化生产,并为工业化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为了确定克拉玛依油田93号油井内源微生物采油最佳激活剂配方,采用响应面法结合原油降解率及降黏率指标研究了可溶性淀粉、硝酸钾、磷酸氢二钾质量浓度对内源微生物采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对内源微生物采油效果均有显著影响,回归模型很好地反映出各因素水平与响应值之间的关系,同时得出最佳激活剂配方:可溶性淀粉10.9 g/L,硝酸钾 3.2 g/L,磷酸氢二钾0.9 g/L,此时原油降解率及降黏率的预测值为65.04%、42.03%;实际测得原油降解率及降黏率为69.27%、45.17%,误差仅为4.23%及3.14%。说明采用响应面法筛选出的激活剂配方具有很高的可靠性,为进一步开展现场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采用离型膜及硅胶为原料进行改性沥青灌装线的防粘处理,通过多次试验,确定了工艺流程和主要技术参数。现场应用效果表明,该防粘处理方法具有操作方便、简单易行,粘料剥离效果良好,长期使用不影响设备性能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