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2篇
综合类   15篇
金属工艺   12篇
机械仪表   8篇
矿业工程   5篇
轻工业   1篇
石油天然气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8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大连机床厂生产的C7620车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大型分析软件ANSYS12.0对该型号车床的主轴静、动态特性进行了有限元分析.静态分析确定了在特定工况下主轴的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应力值;在动态分析时采用弹簧一阻尼单元模拟轴承弹性支撑的方法,通过分析得到主轴的前5阶固有频率和振型.研究结果对于优化机床主轴部件设计、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工件无毛刺往复冲裁工艺,并探讨了该工艺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3.
从传动角因素对按行程速比系数设计平面连杆机构的方法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借助于计算机辅助分析,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一种方便可靠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基于ANSYS软件,介绍了井架单元类型的选择、有限元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利用AN-SYS对其进行受力分析的方法。结合某煤矿井架实例,计算出在提升钢丝绳拉断载荷下井架X、Y方向上最大的应力和位移,并得出最大应力值,为煤矿立井井架设计提供了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5.
采用数值模拟及试验的方法对不锈钢车顶焊接产生的变形进行研究。针对城轨车体构件建立了固有应变模型,并通过模拟分析了自由变形阶段、焊前装夹后阶段、焊后装夹释放前阶段、焊后装夹释放后阶段等四个阶段完成后车体典型位置的变形情况。通过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同试验实测结果的误差约为20%,可以较好的反映变形趋势。焊后装夹释放前阶段和焊后装夹释放后阶段的变形较大,变形最大的位置在车顶结构的两侧受装夹拘束较小的位置。  相似文献   
6.
使用高速钢和硬质合金刀具,在机床转速n=2000-5000r/min、进给速度vf=1000mm/min、轴向切深ap=20mm、径向切宽aw=10-20mm的切削用量范围内对铝合金薄壁中空结构件重负荷铣削加工刀具寿命及刀具磨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M42高速钢刀具由于刀具磨损率高、刀具破损和粘结严重而不适合该结构件的重负荷铣削;非波刃粉末冶金高速钢和硬质合金刀具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但无刀尖圆弧半径的高速钢刀具易发生刀尖破损,涂层硬质合金刀具易发生涂层过早剥落;波刃粉末冶金高速钢刀具易于发生刀具严重粘结,只宜在较低的机床转速下进行重负荷铣削加工;机床转速和径向切宽对刀具寿命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采用Rod Restack Process(RRP)研制了单根线长大于1500m的高场磁体用Nb3Sn股线,股线选用Nb作为扩散阻隔层,分布于各亚组元周围。在热处理时Nb阻隔层不但可以阻止Sn向稳定体Cu区的扩散,防止稳定体的Sn扩散污染,确保股线具有较高的剩余电阻率(RRR),同时,靠近Sn源内侧的Nb参与固态扩散反应生成A15相Nb3Sn,贡献临界电流。在股线的制备过程中,采用Nb-47%Ti(质量分数)芯代替部分Nb芯的方式添加元素Ti,达到了Ti元素添加目的,该方法因为使用了已经商业化的Nb-47%Ti而有效控制了制作成本。对该股线进行热处理以及超导性能测试研究表明:640℃,60h热处理条件下,股线在12T,4.2K,0.1μV/cm下的Ic为514A,股线的RRR为148,具有良好的绝热稳定性;在650℃,100h下股线的Ic为599A,RRR=3.77。股线扩散阻隔层以及添Ti方式的成功选择,为获得长线打下了基础,为股线性能的初步研究及后续的实验提供了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磨削液供应的现状,提出了建立磨削液自动循环控制系统,给出了磨削液自动循环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方法,利用PLC的相关功能实现了磨削液供给、维护、补充和更换的自动控制目地。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机械设计的现状,指出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是实现机械设计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并介绍了作者所完成的常用机构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该软件编程简单,运行较快、操作方便、动态显示生动直观,并全部采用汉字提示,具有良好的性能,已在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中取得较好效果,同时具有实际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可行性、存在的一些问题及解决方法、机械原理课程设计的发展方向及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