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4篇
金属工艺   7篇
建筑科学   2篇
轻工业   3篇
无线电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冶金工业   6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宁波市第一医院建设直线加速器房顶板厚度达2 650 mm,且为重晶石混凝土,自重大、钢筋粗且密集。为了保证顶板支撑体系的安全性,通过方案分析对比,选择了型钢支撑架,设计了立杆、顶托及剪刀撑等,并利用BIM技术指导采购、下料及搭设等,确保了施工安全及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2.
对河钢唐钢淬火配分钢QP980进行了化学成分、组织及夹杂物分析,认为造成其热轧断带的主要原因是快冷、快热导致铸坯内外热应力过大,使得微裂纹在内应力的作用下不断扩展。通过将连铸坯入缓冷坑,调整加热炉低温加热区(加热一区)的驻炉时间≥30 min,严格控制板坯除鳞温度≥1 120℃,降低过粗轧除鳞的板坯速度,QP980钢再未出现热轧断裂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唐钢1580线SPHC冷轧板带出现边裂的钢卷进行了分析,认为板带边部晶粒较粗大,且存在三次渗碳体是造成边裂的主要原因。终轧温度由850℃提高到890℃、卷取温度由660℃降至610℃,并通过调整轧辊的冷却水量降低板宽方向的温度差,大大减少了板带的边裂缺陷。  相似文献   
4.
设计开发了Cr-Mo-Nb-Ti-B系1180 MPa级高强复相钢产品。从组织控制的角度引入了贝氏体,以弥补铁素体与马氏体之间的软硬相高强度差,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拉伸试验机和光学显微镜研究连续退火工艺中均热温度和过时效温度对复相钢力学性能及组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均热温度在720~840 ℃时,随着温度的升高,贝氏体和马氏体含量逐渐增加,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整体上不断提升,但超过840 ℃后抗拉和屈服强度降低。而随过时效温度的升高,抗拉强度呈单调递减趋势,屈服强度先波动后逐渐降低。当均热温度为790 ℃、过时效温度为280 ℃时,连退板的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和马氏体的复相组织,复相钢具备良好的加工成形性,折弯性、扩孔性能也均较同级别双相钢产品有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浙江友宁钢制品厂36m大跨度刚架采用门式刚架加预应力索组成的刚架-索结构体系。首先在车间对大跨度门式刚架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变形情况进行试验,并根据施工现场安装试验情况最终确定预应力刚架的张拉施工方法。结果表明:预应力刚架-索结构体系结构可靠,施工安装方便,结构轻盈美观,相比普通刚架,更加充分地利用了钢材的材料力学性能,具有非常明显的经济性。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刚架性能差异导致的预应力张拉值的轻微差异。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唐钢1 580生产线生产石油套管用钢J55的工艺流程、产品成分性能及钢卷表面出现翘皮缺陷的现象。对连铸坯质量、粗轧立辊轧制力、热卷箱模式等因素进行了试验分析,认为J55出现翘皮缺陷是由于连铸坯表面存在角裂纹,在经粗轧立辊轧制后进一步加重产生的。而连铸坯角裂缺陷的产生与连铸拉速的波动及铌的碳氮化物在奥氏体晶界析出有关。提出了加强对二冷喷嘴的检查维护力度,保证铸坯宽度方向温度均匀分布;提高铸坯矫直前温度和钢中钛含量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预应变量对高铝双相钢HC420/780DP烘烤硬化值和显微组织的影响。对高铝双相钢HC420/780DP分别施加0%、2%、4%、6%、8%、12%预应变再经170℃×20 min烘烤硬化处理后,测定烘烤硬化值,并结合OM、SEM、XRD等分析手段对不同预应变量的试样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烘烤硬化值的大小与位错密度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随着预应变量的增加,位错密度不断增加,马氏体含量增加,烘烤硬化值也随之增加。当预应变量≤2%时,位错密度较小,烘烤硬化值不足30 MPa。预应变量达到8%时,位错密度最大,约0.208 m-2,烘烤硬化值达到38 MPa。当预应变量≥8%时,位错密度保持不变,烘烤硬化值继续增大,最高可达72 MPa。XRD结果表明,不同预应变量烘烤前后均没有发现残留奥氏体。  相似文献   
8.
厚度≥4.0 mm热轧超低碳IF带钢表面存在混晶现象,显微组织观察发现混晶厚度约占钢带总厚度的3%~10%。分析认为,混晶主要由加热温度、终轧温度、中间坯厚度和工艺润滑控制不当导致的。将加热温度由1 040℃提高到1 050℃,终轧温度由900℃提高到930℃,中间坯厚度由36 mm增加到45 mm,工艺润滑由50 ml/min增加到60 ml/min后,晶粒度等级差距缩小1级,混晶现象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9.
以经酸连轧后的34MnB5钢为原料,采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模拟退火试验,分析最佳退火温度,并进行不同热冲压工艺的平模淬火试验。研究退火温度、淬火温度对热成形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退火温度为790℃时,条带状组织已基本消失,晶粒的等轴化程度较高,混晶现象明显改善,贝氏体晶粒组织细化,在基体内部均匀分布铁贝两相。退火温度为790℃,淬火温度为930℃,保温5 min时,显微组织为细小均匀的板条马氏体,综合力学性能最好,其屈服强度达到1353 MPa,抗拉强度达到2018 MPa,伸长率达到7.5%,且横纵向三点弯曲角均可以达到50°以上。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介绍了伺服系统的三个发展阶段,包括步进电动机开环伺服系统阶段、直流伺服电动机闭环伺服系统阶段、无刷直流伺服电动机、交流伺服电动机伺服系统阶段,并分析了伺服系统的发展趋势:交流化、智能化、网络化、小型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