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2篇
建筑科学   8篇
  2024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我国,监理工程师的制衡属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凸现出的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监理工程师中立性地位缺失,制衡作用不明显;监理工程师介入前期项目管理工作较少,制衡作用缺乏权威性.力求解决上述问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监理工程师在设计阶段之前介入工程,变"监理服务"为"监理权威"和法律强化监理工程师的制衡属性.  相似文献   
2.
具有非完全公共物品性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BT建设模式的开展提供了机遇。以施工二次招标型BT模式为例,项目发起人、项目主办人与项目公司存在两级委托.代理博弈关系。其中委托.代理博弈Ⅰ对于BT建设模式起到了关键作用,突现了政府作为项目发起人的强势地位。因此,对于BT建设模式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必须强化发起人的强势作用,以此保证BT建设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通过构建合作博弈模型,发现三方合作博弈的利益分配具有均衡解,即三方的合作可以有效实现。同时提出了承包商促进分包商合作、业主推动承包商与分包商合作及价值创造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依据格兰诺维特的“镶嵌”理论,建筑企业镶嵌于社会关系网络,建筑企业信誉机制的探讨应当以行业为背景,以企业间的动态博弈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得出,建筑企业间的长期合作将对信誉产生促进作用。通过进一步对长期合作信誉机制的模型验证,得到结论:在以长远收益为目标的建筑企业博弈过程中,博弈双方都成为高信誉度的企业是惟一可行的Nash均衡结果,因此,致力于营造长期合作的行业氛围是有效建立信誉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建筑项目分包商与合作伙伴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伙伴关系(Partnering)模式的提出对于建筑业长足、稳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传统意义上的伙伴关系通常针对业主与承包商间的合作关系,忽视了分包商参与伙伴关系的重要性。合作伙伴关系旨在提出分包商应融入伙伴关系模式中,充分发挥其能动作用。日本建筑业实践证明,合作伙伴关系的存在具有超越性和合理性。实现合作伙伴关系的途径包括:业主对于分包商参与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途径,以及使伙伴关系延伸到分包层次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传统模式下的造价管理表现为阶段式管理,由此导致的造价被动性和滞后性影响了决策质量,削弱了建筑价值。以方案设计阶段为研究范围,构建了方案设计阶段 BIM 协同造价管理模式,提出了具体技术实现方法,包括设计与造价动态链接的实现技术及建立与 BIM 设计模型相匹配的造价数据库的管理方法。通过对比分析研究方法,结合某市立医院案例的分析与设计,阐明了协同工作模式的优越性及 BIM 技术应用于前期造价管理的可行性。传统模式转变为与 BIM 相匹配的造价管理模式,是提高效率并提升建筑价值的重要渠道,为设计阶段造价管理模式的应用提供了思路和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7.
智慧工地物料配送是建筑业提升建造效率的重要环节。为有效解决智慧工地物料配送路径优化问题,依托运筹学理论将其转化为带时间窗的车辆路径规划问题。以总配送路径最短为目标函数,建立动态时间窗车辆路径(VRPDTW)数学模型,构建全局最优理论模型。运用改进人工势场算法分析障碍物和中间节点,再代入基础蚁群算法进行施工现场全局路径规划,对VRPDTW数学模型进行优化。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改进算法和VRPDTW模型可实现全局优化,能够有效解决智慧工地场景下物料连续配送问题,相较于基础算法,改进算法使路径规划的准确度提高,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具有理论意义和行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尽管目前国内 BIM 模型在机电安装工程设计和施工阶段应用较多,但在估价方面却裹足不前,自动提取的机电工程量不能直接用于机电工程估价。针对存在的问题,研究不仅为 BIM 应用潜力和障碍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且也为政府造价主管部门制定适应 BIM 的造价政策提供了依据。通过理论分析和多案例验证表明,虽然 BIM 能够实现自动准确计算机电工程项目工程量,但是这一优势在估价方面的应用是以改变现有造价制度为条件,国内现行制度阻碍了 BIM 机电工程量的应用。为此,提出将现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的计量规则由强制条文改为任意性条文的解决方案,以顺应 BIM 的发展,促进其价值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