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建筑科学   11篇
  2018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的建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乔 《建筑学报》2005,(12):36-38
针对我国历史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生活需求存在的冲突,以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和交往实践观为理论依据,提出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双系统模式,即:为整个城市保留地方性历史文化系统和为历史街区营造现代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局部和整体、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一种历史街区保护模式。  相似文献   
2.
梁乔 《中外建筑》1998,(4):15-16
人类文化遗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涵意,是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和见证。无论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遗址,还是秦始皇陵……几乎都与某种历史信息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仅反映着一定社会历史生活形态,而且反映着一定的思想观念、情感模式以及行为规则等。遗址建筑有多方面价值,归纳起来一般有三种:历史价值、情感价值和经济价值。对遗址建筑价值的定位有助于我们对展示建设的科学指向,使我们清醒认识到对遗址进行展示时所必须要属守一个决定性条件就是对其历史价值的完全尊重。  相似文献   
3.
从交往实践观谈我国历史街区的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乔 《中外建筑》2007,39(3):67-70
本文从交往实践观的角度提出了我国目前历史街区存在的隔离问题。通过对历史街区的保护进行解读,建立了历史街区保护的“主体——客体——主体”的双重结构关系,包含着“主体——客体”和“主体——主体”的结构,并对其意义进行阐述,建立起人和历史街区、历史街区居民和城市居民,以及城市和历史街区的意义结构。  相似文献   
4.
就人类自身而言,住区环境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特别是当我们认识到:人类无法改变自己是生命体的事实;人类同生态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不能摆脱对生态环境的依赖关系;生态环境的存在和发展不仅是其他生命系统的需要,也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然而必须指出的是,在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既找不到原来生态环境,也并非完全遵循自然界生物圈意义上的生态平衡原则。住区外部空间环境中的自然环境是人工化的自然环境。它既是“人为”的,也是“为人”的。  相似文献   
5.
水富于变幻与流动,特别是山地水景利于创造层次丰富的住区景观形态.以重庆左海湾山地水景规划设计为例,提出在低碳经济下,以行为模式为主导,以亲水参与为原则,结合自然地形的手法对水体、岸点和岸线进行规划设计,展示水景特征,演绎多元化的景观形态.针对丘陵起伏地带的水体驳岸,对其断面的亲水性设计进行了探索和总结,以确保在建设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响应.通过对该案例的具体研究和分析,以推动居住区水景设计在理论与设计上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乔  周正楠 《新建筑》2005,(5):73-75
以我国大量存在的传统文化街区的居住环境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巨大矛盾为研究对象。在进行重庆磁器口古街区保护和更新时,从人性化的角度上提出了双系统模式以解决矛盾,即通过修缮和清理,保存和恢复历史的街巷、院落空间及民居建筑形式,以保护完整的当地的历史文化系统;根据所在的特殊地理环境,通过修建现代城市生活环线和沿环线对住宅进行模式化加建,为古街区居民营造现代城市生活系统,建立起人和物、整体和局部、传统和现代同时考虑的双系统模式。  相似文献   
7.
遗址博物馆——遗址展示空间意象创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乔  梁华 《四川建筑》2002,22(2):46-48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五千年的历史遗址广布华夏大地。人们凭借着这些遗址研究先人产的生活环境和社会成就,寻找着文明的源头,建立遗址博物馆是保护遗址,向人们展示遗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但须注意遗址博物馆与一般类型的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遗址展示空间的意向设计在时间与空间上有所界定,它表达的是遗址自身特定的主题文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环境的剖析,指出社会各群体的需求的满意程度是对建成环境进行评价的关键,分析了历史街区保护性建成物质环境评价和社会文化环境评价。强调建成环境评价的差异性,及时地调整和完善保护机制,以促进和提高历史街区保护的成效。  相似文献   
9.
山地住区建筑组合与布局设计要素体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地富于变化与流动,具有很强自然生态的肌理性,有利于创造山地住区空间层次丰富的结构形态。本文力求从空间控制—组合方式,结构控制—平面布局,层次控制—竖向关系,轮廓控制—立面组合4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构建系统化的设计体系,便于形成随地赋形的生态有序的规划布局,使建筑、空间与场所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某些城市滨水区的开发建设给生态环境和城市结构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并导致滨水环境"国际式"模式的出现。在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市滨水区建成环境为例,针对"隔""断""割"等问题,提出绿色设计理念和"连通性"设计方法。在改造设计过程中,尝试重构自然生态和水文的连通性、城市设计的连通性、历史文化的连通性,在时间和空间上将人、河流与城市紧密联结起来,达到人、社会同自然生态的和谐,从而为居民提供一个特色鲜明、功能多样、绿色生态的滨水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