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4篇
建筑科学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理性工具不可避免地成为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趋势时,风景园林师的核心价值依旧体现在其不能被信息处理机器所取代的,诗意且充满意义的设计决策之中。如果将景观视为一种经历,那么它就可以被理解为黏附着参与者主观体验和时间属性的"事件"(event),而非单纯的"事物"(object)。以上述关键词为依据,将作为"事件"的景观在时间维度上细分为短时段的(瞬时的)、长时段的(行走中的)、混合的(蒙太奇式的),借助于案例所营造情境的现象学分析,认为通过对场地特质的敏锐把握,对行走过程的关注与行进节奏的精心编排,以及将场地的空间形式与历史、文化、社会等多重信息相照应,有助于形成富有诗性和意义的、精神性的景观场所。  相似文献   
2.
风景园林师通常更倾向以季相特征的方式去理解植物 随时间发生的变化。认为从蒂莫西·莫顿(Timothy Morton) 的时间推移(time lapse)概念中汲取灵感,并通过时间性的 概念来思考植物,将有机会改变风景园林师认知和设计植物的 方式。虽然这种种植设计方法不直接指向一种形式(form), 但它确实与当前称为生态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种植概念有许多相 似之处。调查了2个建成项目——格伦斯通博物馆(Glenstone Museum)和布鲁克林大桥公园(Brooklyn Bridge Park),以 理解时间性是如何影响设计的。最后,提出了通过慢速植物知 识(slow plant knowledge)引导设计的新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景观空间与戏剧舞台的关联性体现于多个层面,包括空间同源性、创作共通性、隐喻关联、空间功能重叠、空间意义复杂性、美学价值和结构类比等。鉴于二者具有类似的艺术创作过程,即设计者心中的"意义"通过"某种外在的标志"传达至观者心中的"意义"的过程,文章认为亦可从空间塑造与内化认知的角度尝试建立景观与舞台之间的新联系。这种联系既包含设计者通过物质空间向观者传递意义的正向过程,也允许观者对物质空间的逆向反馈。两个过程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不稳定、偶然、多义的空间体验层次。  相似文献   
4.
存量更新时期,小规模、渐进式的景观更新成为提升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方式,此背景下的社区更新则可以理解为以居民参与为基本前提的社区治理,本质上是一种"关系"的修正和维系.引入拉图尔行动者网络理论,将社区解析为由"人""物""事"共同构成的关系网络,指出社区更新过程是由关系网络A向更加优质、可持续的关系网络B转化的过程.以北...  相似文献   
5.
边思敏 《风景园林》2022,29(12):120-125
当代语境中,伴随着虚拟空间繁荣和资本全球化导致的公共空间衰落,建立公共属性的媒介不再限于物理空间之中。为了阐释物理空间的不可替代性,辨析了公共空间的3层含义,并通过追溯公共空间在起源意义上的物理空间原型——剧场,以及行为模式原型——仪式,探讨了公共空间建构公共性的作用机制,提出“空间”“行为”“情感”的三元关系。进而提出:剧场衍生而出的公共空间作为承载这种关系链条的物理容器,起到了沟通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6.
风景园林可以被理解为将自然的、历史的、人文的、生命的信息会聚于地表之具体形态的艺术。对土地的关心既提供了翘起深层景观认知的入口,也是塑造丰饶景观体验的出口。在去地域化背景下,从认知和操作角度围绕土地展开论述——认知角度上,通过“整体的”“媒介的”“物质的”“生命的”4个关键词阐释土地之于风景园林的多重含义;操作角度上,以“梳理褶皱”和“刻画表面”为切入点,通过案例剖析,探讨如何基于土地启发设计,并为场地开启富于地域特质的遐思。  相似文献   
7.
景观过程是风景园林学科长期以来不断研讨的重要议题。在此视角下,规划设计实践广泛关注场地的自然和人文过程,通过引导和利用其运转机制,发挥积极效益,保持过去与未来、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平衡。在梳理相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探讨并提出了景观过程在场地价值识别、自然力量引入和弹性应对未来3个方面的实施途径,并以成都世园会申办方案为例,在景观过程视角下探究如何将传统农耕智慧延续、世园盛会承载、绿色产业培育与城市发展过程相融合,最终营造出富有地域性特色、低影响、可持续的景观。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回溯、现象学分析和对设计者的直接询问 展开对Flem远足步道的设计精读。认为Flem远足步道虽然不 是设计者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它作为一个置于自然山脉中的 步行系统,折射出3个关键词——克制、具身、认同。通过对 场地情境和设计细节的具体分析,阐释3个关键词如何分别指 向了人类力量介入自然环境时的基本观念、人们在环境中的知 觉体验,以及自我和群体的文化建构。  相似文献   
9.
步行既可以作为景观设计过程中的创造性实践,也可以作为跨学科的协同创新实践。步行在景观中留下运动的痕迹,从而形成路径,由此可以激发景观改造的创造性过程,甚至直接改造景观。通过德国慕尼黑“道路成景”研究型项目阐明了步行的功能,并强调了这些功能之间的联系。研究结果表明:1)步行可以作为道路系统设计的专业创新实践;2)步行是多方共同参与路径设计的创新行动;3)步行可以运用于路径设计的实践中;4)步行可用于破译(decipher)新与旧的行走痕迹。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讨论的当代景观设计途径专指场域辩证法(territorial dialectics)。它可以被视作一种为设计项目注入非物质特性的设计方法论,与参数化输入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从场域辩证法的角度来看,景观的物质特性会随时间变化,而非物质特性则在时间维度中保持永恒。阐释如何从以当代手法再现经久不变的特质的角度来分析截至20世纪末的景观设计作品。这些当代景观设计所表达的特质包括:记忆、天堂、阿卡狄亚、控制、凝思、仪式、城市性、知识、过程、崇高、持续突现性。然而,科技的不断革新,知识疆域的拓展,控制论、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等非人本因素已经导致了地球上诸多根本性的变化,消耗了巨量的地球资源。这一切阻断了当下动态景观与从前特质的联系。因此,需要构建混合的、共时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