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3篇
机械仪表   1篇
建筑科学   21篇
轻工业   1篇
一般工业技术   1篇
自动化技术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众参与是科学规划运输系统必要而有益的环节。本文从发展历史、现状问题及改善措施等3个方面综合介绍国外运输规划公众参与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是国内首部颁布实施的交通影响评价行业技术标准。研究简要介绍了该标准的编制背景、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构成,重点阐述了编制中的技术难点和技术创新点,对标准颁布后的实施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小结,并对未来交通影响评价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城市增长边界控制条件下的存量规划是未来我国大城市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与此相应,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结构与模式优化的路径也需要重新调整.现回顾了上海城市交通发展历程和交通需求增长机制,分析交通转型发展的必然性.通过纽约、东京、伦敦、巴黎等全球城市交通发展特征变化趋势与中长期发展策略的比较,指出在城市用地总量控制趋势下,优化人口、岗位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骨干设施的空间配置关系,是提高交通服务质量、降低交通发展代价的关键措施.分析了资源环境倒逼、走廊集聚、完整客运体系、多方式协同、信息化支持以及差别化分区等上海2040城市交通六大发展战略,以及考虑区域差异的分区交通策略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道路网规划而言,在路网基本规模确定后,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交通发展战略确定的主导交通方式选择合理的路网结构.在将道路网结构划分为等级结构、衔接结构和布局结构三个层次的基础上,以交通区分原则和交通融合原则这两种道路网结构规划理念为主线.系统地梳理了城市道路网结构规划理念的演变过程和规划实践,并总结出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背景下对城市道路网结构特性的要求和规划原则,为建立面向公交优先的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法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口疏解"有其产生的深刻背景和历史意义,并在上海多轮总规的规划理念中得以体现,也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特征制定了相应政策和措施。其效果是显著的,包括核心区人口密度下降、人均居住面积提高、城市人口接纳能力提升等多方面,当然也带来交通拥堵和出行不便等问题。在分析政策现象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中心城与近郊区、中心城与中远郊新城之间不同的空间关系和交通联系特征,并基于中心城单中心集聚向多轴化就业空间形态演变的分析,认为规划有一定改善的空间,提出沿轨道交通走廊布局就业中心、提升客运走廊的服务容量和效率,来促进"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形成,并构建新城自身交通体系,持续提升新城区位和独立性。  相似文献   
6.
亚特兰大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项目为提高奥运会期间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以及作为ITS技术应用的示范项目从1995年开始实施,于1999年完成.本文没有具体计算该项目的费用效益比,而是对项目各个组成部分的内容、技术难点、实施效果进行了剖析,并总结了项目实施所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以期对我国举办奥运会等大型项目的公共交通组织以及ITS项目实施有所启发与帮助.  相似文献   
7.
雷德朋作为汽车时代第一域,其道路交通规划思想曾被认为是现代依赖小汽车的土地开发模式的先驱。通过对雷德朋体系规划思想的历史追溯,回顾了其规划思想产生的背景,提出的规划目标和对应的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对规划思想的整体性优点进行了分析,在总结其提出的分级道路系统和人车分流体系特点的同时也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并根据上述分析重新评价了雷德朋体系合理的历史定位。为当前发展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和强调多种交通模式相融合的道路交通规划新思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根据上海城市布局调整和交通系统服务需求,按照与城市发展目标相适应的交通系统规划理念形态和规划目标,提出了上海高速公路网规划与城镇体系的配合,以及当前郊区交通系统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对绿色旅游交通的特性及作用机理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东钱湖镇旅游交通的规划理念,并根据该镇各层次的交通空间需求,构建其旅游交通的空间形态和具体网络布局。通过旅游交通的特色设施、横断面、运输服务的设计,将东钱湖镇的绿色交通根植于旅游的每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理念赋予了高等学校培养和谐发展的人才和建设和谐校园两大使命。建设和谐校园,需要和谐的校园建设作为物质基础。本文认为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视野下,大学校园建设应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而不同、整体性以及开放性等五大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