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8篇
综合类   1篇
建筑科学   1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建设强度是城市热岛形成与演变的主要驱动因素,为了揭示两者之间的量化关系,以重庆市开州区为例,在用地地块、规则网格和建筑斑块3个空间尺度上,使用ArcGIS提取地表温度(LST)与建设强度指标,利用SPSS分析其相关性并构建多元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用地地块尺度上,LST与绿化率、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均呈现显著的负相关,与建筑底面积和总建筑面积之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规则网格尺度序列上,LST与建设强度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系数随网格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840 m网格时达到最大值;总体上LST与绿化率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与建筑密度和容积率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建筑斑块的尺度上,LST与建筑层数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总建筑面积之间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城市建设强度直接或间接影响了城市热岛的形成与演变,而相关分析发现,建设强度指标并非都与LST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这表明城市热岛除受建设强度的影响外,还受区域气候、城市形态、城市性质、交通方式以及建筑材质与色彩等多种因素的协同影响,是一个非线性的复杂过程。  相似文献   
2.
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升温,城市高温 灾害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城市人居环境。 通过CNKI和Web of Science检索城市高温 灾害相关文献,采用Met a-a na lysis方法和 CiteSpace工具,分析近年来城市规划应对高 温灾害的研究进展。结果发现,城市高温灾 害的规划应对研究起源于城市热岛方面,在 气候变化方面得到发展,最后形成城市高温 灾害的研究。在减缓性策略与适应性策略两 大主题下,主要应对途径是土地利用、空间 结构、道路交通、绿化景观以及建筑等,每种 途径又分为多种具体策略。目前在规划体系、 针对性规划以及效益评估等方面存在明显不 足。在理论上应加强构建规划体系,以及效 益评估系统的研究;在实践中制定应对高温 灾害的规划编制标准,探索气候友好型城市 规划设计方法,为韧性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揭示植被改善城市热岛的量化关系,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在不同的尺度上分析了地表温度与归一化植被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从全局和局部出发分析了两者之间的线性关系.结果发现,在120m尺度上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最强,空间相关场表明相关性在空间上呈现较强的异质性;全局普通线性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分析发现,两者之间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这说明可能还存在其他多种因素的复杂影响.  相似文献   
4.
基于时间序列遥感的长三角地区植被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快速城市化地区——长三角为例,使用时间序列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检测1998——2005年间植被覆盖和生长活动的时空格局演变.数据平滑后合成年最大化NDVI,通过总体趋势、重心演变、Mann-Kendall法、回归斜率分析发现.1)总体上植被面积在减少,植被活动在增强,各省差异较大,上海市平均的植被活动下降十分明显;2)70.36%的地区植被活动有增加趋势,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地区,而在浙江和淮南亚热带阔叶林集中分布地区,植被活动普遍减弱;3)8年来植被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主要源于淮北和苏北地区农业和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4)淮河流域较大的植被活动年际变化主要源于植被的增加,长江沿岸及上海-苏州-常州地区较大的植被活动年际变化主要由植被减少引起.  相似文献   
5.
城市公园的视觉可达性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公园作为一种重要的公共空间,除了基于交通(距离、时间、成本)的可达性外,视觉可达性是度量居民对公园心理感知的重要内容。针对公园周边地区复杂的建筑布局和高低错落关系,考虑地面高程、建筑高度、建筑朝向、距离远近和视野开阔性等信息,构建了视觉可达性模型。以视线是否可达、视觉的清晰度和公园的暴露度等指标为基础,开发了二维平面视觉可达性(V2D)和三维空间视觉可达性(V3D)评估方法和实现过程。以重庆市沙坪公园为例,对距离公园边界1000 m的区域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实地对比,发现视觉可达性与现实的视觉感受一致,说明该方法是可行的。相比V2D,V3D考虑了建筑布局、高度和朝向,评价结果能更客观、精确地测度视觉可达性的空间分布。评估视觉可达性为研究城市公园的综合可达性提供新的思路,为提升城市公园布局的合理性及公平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结合景观感知主体(人群)的多样性和时间动态性,将城市公园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叠加,构建评估模型与方法,动态评价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首先,选择基本视觉元素和视觉敏感度两方面共6项指标计算景观视觉空间分布;其次,基于实测校正ENVI-met模型,模拟2h间隔的生理等效温度(PET),再利用热感觉投票获得热舒适性的空间分布;最后,依据季节和早中晚时间序列,对于少年、青年和中老年3类人群,利用现场访谈与问卷调查统计,确定景观视觉与热舒适性的叠加权重,获得动态评价结果。针对中老年人群在重庆市沙坪公园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秋季的早中晚叠加评价结果与实地调查结果较为相符。该评价方法结合景观视觉和热舒适性,基于人群构成,构建了城市公园景观感知效应的时间动态评价图谱,为城市公园景观空间环境的规划设计、感知制图,以及量化测度公园的生理和心理综合感知效应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叶林  江伦  韩贵锋 《室内设计》2022,(4):147-154
公园是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是居民 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主要场所。用户在访问公 园过程中,多种感知要素影响其体验和评价,通 过分析其影响机制和特征可以针对性地改善使 用体验,提高规划的人文关怀。本文以重庆36 个公园为例,通过网络爬虫技术采集海量用户点 评数据,使用百度深度学习模块进行文本情感分 析,共挖掘10个感知要素。通过分析要素感知频 率、感知倾向以及不同公园类型自身感知特征, 提取影响公园感知的6个关键因素,其中自然景 观、绿化覆盖、公园规模、声音气味4个要素可 以通过提高可视性等措施来增加积极感知,公 园服务设施、地形起伏2个要素是公园规划建设 中应重点改善的内容。本文希望通过使用感知 导向的主观评价,为人性化公园和宜居城市建 设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城市由增量建设进入存 量管理阶段城市环卫设施所面临的配置与 管理水平提升问题,转变快速城镇化进程 中以增量思维为导向的规划理念与设计方 法,以重庆市城乡全覆盖规划的专项规划 之一——渝中区环卫设施布点规划为例, 从规划、土地、城市治理三方面提出存量 条件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矛盾。结合存量 规划的地方特征,通过梳理城市存量空 间——重庆市渝中区城市环卫设施的若干 问题与认识,建议城市存量更新规划应从 规划理念、方法与规划师三方面探索转型 与实践。  相似文献   
9.
为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对村分类(搬 迁撤并、城郊融合、集聚提升和特色保护) 的要求,以典型的山地县域重庆市巫溪县为 例,从生态保护、社会经济和历史人文等指 标体系中筛选12个指标作为自变量,构建多 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快速精准识别村分 类。以通过评审的村布局方案中随机选取 170个村作为实验样本,以特色保护类为参照 组,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高达0.911。利用模 型对剩余的119个村类型进行预测,搬迁撤 并、城郊融合、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四种分类的正确率分别为90.57%、86.36%、88.89%、82.35%,对预测概率较低(<75%)的个别样本加 以人工判断,可得到较理想的分类结果。该方法可以对村进行快速初分类,为人工判别与调整 提供了初始分类方案,提高了村分类的科学性和工作效率,弥补了当前村分类方法的不足。  相似文献   
10.
韩贵锋 《室内设计》2013,28(3):50-55
以四川省万源市为例,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技术,探索山地城市生态廊道构建的理性方法。分析发现,林地是万源市生态用地中最主要的景观类型,其平均斑块面积、平均形状指数、空间聚集度都较大,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对景观基质的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质流产生的障碍作用,计算各类建设用地对生态用地的生态障碍效应,并得到景观的潜在生态连接度。以平均破碎度小于0.4和聚集度大于80%的阈值提取林地景观斑块,依据障碍效应指数和生态连接度的空间分布,并考虑高程、坡度、现状用地类型等因素,搜索廊道的适宜建设区,构建生态廊道,最终形成规划区生态网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